費米娜獎

費米娜獎(Prix Fémina 或 Prix Femina),法國著名文學獎。在女詩人阿娜∙德∙諾阿伊(Anna de Noailles)主持下,於1904年由阿謝特(Hachette)出版社下屬的《幸福生活》(La Vie Heureuse)雜誌社設立,是跟龔古爾獎相對的女性年度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費米娜獎
  • 外文名:Prix Fémina
  • 分類:散文或詩歌獎
  • 國家:法國
概述,基本信息,歷屆獲獎作品,

概述

該獎頒發給當年度最優秀散文或詩歌的作者,最初命名為幸福生活獎,第一次獎於1904年12月4日頒發給《征服耶路撒冷》(La Conquête de Jérusalem)的作者米里亞姆∙哈里(Myriam Harry)。

基本信息

費米娜獎評審委員會全由女性組成,最初評審委員為20位,比龔古爾獎評審委員的人數多一倍。在20世紀20年代改為今名,費米娜(Fémina)意為女性,是皮埃爾∙拉菲特(Pierre Lafitte)所創雜誌的名字,評審委員的人數也由20位減為12位。頒獎時間為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地點在巴黎克里翁國賓館。
根據歷年的評選結果看,絕大多數獎頒給了男性作者,只是由女性評審評選而已,因而稱為“女性獎”有失確當。
費米娜獎一共有三個獎項:費米娜獎,費米娜外國小說獎,費米娜雜文獎。目前有三個華人獲得過該獎項:法籍華人程抱一於1998年以《天一言》、戴思傑於2003年以《狄的情結》分別獲得費米娜獎。賈平凹1997年以《廢都》獲得費米娜外國小說獎

歷屆獲獎作品

年度
獲獎作者
獲獎作品
1904
米里亞姆·哈里(Myriam Harry)
《征服耶路撒冷》(La Conquête de Jérusalem)
1905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1910
瑪格麗特·奧杜(Marguerite Audoux)
《瑪麗·克萊爾》(Marie-Claire)
1929
喬治·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
《歡樂》(La Joie)
1931
安托萬·德聖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夜間飛行》(Vol de nuit)
1947
加布里埃爾·魯瓦(Gabrielle Roy)
《偶然的幸福》(Bonheur d'occasion)
1948
埃馬紐埃爾·羅布萊斯(Emmanuel Roblès)
《城市的高地》(Les Hauteurs de la ville)
1955
安德烈·多泰爾(André Dhôtel)
《永遠到不了的國度》(Le pays où l'on arrive jamais)
1968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
《苦煉》(L'Oeuvre au noir)
1969
豪爾赫·森普倫(Jorge Semprún)
《拉蒙·梅卡德爾的第二次死亡》(La Deuxième Mort de Ramón Mercader)
1977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燃燒的雪》(La neige brûle)
1982
《塘鵝》(Les Fous de Bassan)
1997
賈平凹
《廢都》(TheAbandonedCapital)
1998
天一言
2001
瑪麗·恩迪亞耶(Marie N'Diaye)
《羅茜·卡爾普》(Rosie Carpe)
2003
釋夢人
2006
南希·哈斯頓(Nancy Huston)
《斷線》(Lignes de Faille)
2007
埃里克·福托里諾(Eric Fottorino)
《電影之吻》(Baisers de cinéma)
2008
讓-路易·富尼埃(Jean-Louis Fournier)
《爸爸,我們去哪?》(Où on va, papa?)
2009
圭納埃勒·奧布里(Gwenaëlle Aubry)
《沒有人》(Personne)
2010
派屈克·拉佩爾(Patrick Lapeyre)
《人生苦短欲望長》(La vie est brève et le désir sans fin)
2011
西蒙·利貝拉蒂(Simon Liberati)
《簡·曼斯菲爾德1967》《Jayne Mansfield 1967》
2012
派屈克·德維爾(Patrick Deville)
《鼠疫和霍亂》(Peste & Choléra)
2013
萊奧諾拉·米亞諾(Léonora Miano)
《暗影季節》(La Saison de l’ombre)
2014
亞尼克·拉昂斯(Yanick Lahens)
《月光浴》(Bain de lun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