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氏短腿蟾

費氏短腿蟾

費氏短腿蟾,背甲黃褐色,上被絨毛,頭部和胸部兩側絨毛白色,其他部分黃褐色絨毛。中窩橫向較深,近似三角形。頸溝和放射溝明顯,頭部稍隆起。螯基端部、顎葉和下唇的基部以及胸甲黑褐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費氏短腿蟾
  • 拉丁學名:Brachytarsophrys feae Boulenger, G. A.,1887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亞目:變凹型亞目
  • :角蟾科
  • 亞科:角蟾亞科
  • :短腿蟾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型大、短而肥壯,雄蟾體長78~102mm,雌蟾體長91~114mm。吻端圓,鼓膜隱蔽,有耳柱骨;上頜齒髮達,犁骨齒兩小團。背麵皮膚較光滑,頭部皮膚與頭骨緊密連線,上眼瞼外緣有多個疣粒,僅1個錐狀疣似角狀,眼後枕部肥腫,其後有一橫溝。體背面無腺褶,皮膚較光滑,背部、體側、四肢及咽喉部有小圓疣;腹部及四肢腹麵皮膚光滑。前肢粗壯,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口角後方,股後腺不顯;內跖突遠長於第一趾長度,無外跖突;指、趾端圓,趾間具蹼跡。體背面棕黃色或淺棕色,滿布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面有灰色花斑。雄蟾第一指上有棕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卵徑4mm,乳黃色。第37~39期蝌蚪體較小,全長39mm,頭體長13mm,尾長為頭體長的205%左右;口部呈漏斗形,無唇齒及角質頜;頭體背面為紫褐色,體側至腹面有深褐色與淺紫色相間的寬橫紋3條左右;尾鰭略帶米黃色,有深色斑點。即將完成變態的蝌蚪頭體長15mm,尾長17mm左右。

分布範圍

雲南(隴川、騰衝、永德、孟連、景東、景洪、鎮沅等)、廣西(靖西、上思);國外分布於泰國、緬甸(北部)、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