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買年貨、辦年貨、採購年貨
- 外文名: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 出處:《京都風俗志》
- 來源:滿人習俗
- 時間:每年除夕前一周
- 起源時間:宋朝
詞語,簡介,分類,發展,十個注意事項,
詞語
簡介
買年貨(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京都風俗志》云:“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北京年貨種類之多是全國各地都比不了的。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漢人、滿人,北方人、南方人雜處的。尤其上層社會,即官僚階層中,各種風俗交流更普遍。滿人、北方人故意學蘇杭人的飲食起居,漢人故意學滿人(即旗人)的禮數、官派,這就從各個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
複雜的年貨,也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
分類
北京的年貨如按大類,可分飲食、衣著、日用、迷信、玩耍、點綴六類。飲食中大路貨如豬、羊肉,雞鴨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來自山海關之外的關東貨;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衣著各時代不同,但舊時除去“旗裝”而外,也講究南式。
年貨中日用品不少,來自南方的有紙張、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鬥神、灶王爺,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寶”、“錠子”的錫箔則全來自南方。玩耍的東西就更多了,兒童的、大人的玩藝,都不分南北滿漢。
發展
《春明採風志》云:“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文中所舉雖說已經不少,但還遺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東西。如一般人家都要買些爆竹:百響、麻雷子、二踢腳(即雙響)、起花、太平花等等,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間的東西;至於骰子、紙牌等,則是成人的玩具;點綴歲時的清供如水仙頭、佛手,則都是來自南方了。
一進臘月,各鬧市皆擁擠不堪,都是買年貨的人,但各種東西也都漲了不少,商人趁機作一筆好生意,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諺。
十個注意事項
春節近了,提醒廣大市民朋友購買年貨注意事項,購買年貨的食品需要“十注意”。
一、注意看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其主體資格是否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裝標識是否齊全,食品外包裝是否標明商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等內容;
三、米、面、油、醬油、醋、肉製品、乳製品、飲料、調味品(糖、味素)、速食麵、餅乾、罐頭、冷凍飲品、速凍米麵食品、膨化食品等28類食品的39種塑膠包裝、容器、工具等製品須從2008年1月1日起標註“QS”標誌方可上市銷售或使用。
四、注意看食品的生產日期或失效日期,注意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發現變質的年貨,千萬別食用,不要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