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時的傳統習俗之一,無論是在哪一個年代,每個人都希望春節能過得熱鬧又喜慶。時光飛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年貨上的花銷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關於對過年時的“年貨記憶”也紛至沓來。年味是中國人複雜感情的融合與交織,略顯瑣碎的儀式里傳遞著脈脈溫情。買年貨可以說是超越消費行為的一種精神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貨記憶
- 由來:過春節的一種習俗
- 方式:春節前人們採購年貨
- 時間:春節前
年貨時代記憶,20世紀60、70年,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
年貨時代記憶
年年過春節,歲歲辦年貨。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年夜飯的餐桌前,常常會回憶起往年的春節,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雙白邊布鞋和軍綠衣褲;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攥著副食本排隊買帶魚的情景;或許有的人會想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擺滿雞鴨魚肉蝦的年夜飯餐桌,甚至還會有人想起買了彩電的那個春節,揣上手機的那個春節,搬進新居的那個春節和買了汽車的這個春節……
20世紀60、70年
“憑票購貨”時代10斤豬頭1個,約6元;豬碎肉2斤,約1.2元;青菜數斤,約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約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掛,約1元;散酒2斤,1.2元;煙1條,1.4元;合計:26.8元。
20世紀60年代時,那時候買啥都得憑票,過年也不例外,那時人們最開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隊買回家一個大豬頭,大約有10斤左右,夠當時一家六口人吃好幾天的。一般人家除了買個豬頭,還會買一兩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隊才能買到。
那時候置辦年貨算是一年當中普通家庭最大的一筆開銷。到了70年代末期,對肉開始挑剔了,開始買一塊多錢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
20世紀80年代
“搶購”彩電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物質開始豐富起來,魚和肉都可以比較方便地購買了。單位也會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類的。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為家人置辦一套新衣服,給孩子買些水果糖,送禮一般送菸酒、點心和水果。那時候花500元左右就可以過個好年。
進入80年代中期,中國的物資豐富了,人們手裡有了一些錢,吃飯、穿衣不再犯愁。除夕時十幾口子人圍坐在大圓桌前吃年夜飯,桌上擺得滿滿當當,特別熱鬧。過年的時候有雞鴨魚肉吃了,而且給家裡的每個成員都置辦新衣服,小孩子還有壓歲錢,一般給10元、20元,多的也就50元,大年三十的晚上還有煙花放……那時候過年的禮物還是很傳統,也就是糖、餅乾、水果之類。
此外,那個時候過年求吉利圖喜慶,貼春聯,大拜年,都有新特色。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曆流行起來。
20世紀90年代
“三大件”進入年貨清單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安穩,由於收入不斷提高,那時候過年比較敢花錢了,我換了彩電、冰櫃、洗衣機以及添置新家具等也納入了採購年貨的範圍,送禮也會選擇檔次高點的菸酒。給孩子們的壓歲錢也一下子變成了50元、100元。
90年代,各種商品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逛商場、到菜場買年貨成為人們的首選,一些開架式超市也悄然出現。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買肉也“喜瘦厭肥”了。除了傳統的瓜子、糖果、花生之外,還會給小孩子買泡泡糖、膨化食品等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