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貴州省民政廳、業務主管單位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批准,貴州省人類學學會於2012年註冊正式成立。2010年開始,貴州日報報業集團一些媒體人士和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學院的一些人類學專家開始倡議成立貴州省人類學學會。經過精心籌備,2012月5月貴州省人類學學會首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及成立大會會議選舉組織機構負責人,選舉翁家烈、金旦、黃才貴、姚遠、封孝侖、韓卉、李建軍、王紅光、徐曉光、吳一文為學會顧問;選舉楊庭碩為名譽會長;選舉楊志強為會長;選舉王小梅(常務)、劉鋒、蒙愛軍、周國茂 孫兆霞、繆坤和、曹端波、吳秋林、梅其君、陳志勇、王良范、張曉、李飛、石峰、石開忠、龍耀宏、王明貴為副會長;選舉王小梅為秘書長(兼)。
貴州省人類學學會成立填補我省人類學社團建設的空白,對於推動我省人類學的發展與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雲貴高原上,地理環境特殊,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之一。人類學作為全球通用的學科名稱,具有成熟的理論體系,形成完整的學科結構。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迅猛推進,過去相對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也被捲入到全球一體化的旋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貴州急需改變目前研究力量仍然相對分散的現狀,通過整合自身形成合力,進一步探尋貴州民族/族群文化多樣性的豐富內涵,進而構建起“跨民族/族群”的貴州地方性文化主體認同和具有自身學術特點的學術陣地,以之同世界進行平等的學術對話和交流。貴州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塊寶地,長期以來收到省內外及國際人類學者的廣泛關注,並積累了相應的學術成果,
貴州省人類學學會以實現更大範圍弘揚貴州文化的世界價值為總體目標。立足貴州,面向世界,鄭和國內外相關學術資源,加強與國內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並配合本省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對古苗疆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手工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外出務工及農村“空殼化”現象、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網路文化現象等重要問題積極展開調查與研究,為政府相關部門的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科學參考和依據,為推進貴州省的科學發展及建構和諧社會作為切切實實的貢獻。
成立以來,承擔花旗貴州手工業發展項目的執行和實施,託管和支持聯合國計畫發展署鵝掌楸保護地申請註冊項目,執行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委託項目“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項目(一期、二期)和貴州省工業遺址博物館委託項目“貴州三線建設歷史口述史”項目。與此同時,貴州省人類學學會秉承”跨族群跨學科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志在建構與國內外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學習、探討和交流,在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聯、貴陽市委宣傳部、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主辦學術交流活動,省內外逐漸建立知名度。2013年,聯合三十多家單位和企業共同主辦、協辦“寨生再生”貴州多元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與消費時代研討會暨貴州省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2014年,作為省委、省政府“原生態文化大匯”活動之一,聯合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與貴州省人類學學會共同主辦,成功召開“首屆海峽兩岸青年人類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