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布依戲研究

貴州布依戲研究

《貴州布依戲研究》是2013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玲玲。

基本介紹

  • 書名:貴州布依戲研究
  • 作者:劉玲玲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頁數:27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1244727
  • 外文名:A Resarch on Guizhou BuYi Drama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貴州布依戲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為:第一,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材料的梳理和分析,系統論證布依戲藝術形態,填補布依戲研究史上的空白,如:布依戲創作中的文學方式、布依戲劇目形態內容、布依戲表演程式性特徵、布依戲班社模式、布依戲現狀等,完成對藝術現象自身形態的規律性闡釋。第二,根據所選課題的初始緣由,布依戲處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布依戲的形成、流布和發展均受到環境的作用。針對它在一定的地域範圍、歷史空間及其交融區域中形成的民族性文化地域性特徵,運用地理、歷史、社會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從民族音樂學角度對布依戲音樂進行探討性研究,揭示布依戲及其音樂與宗教、社會制度、藝術等生態環境的關係,闡釋布依戲存在的地域性文化結構性質。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陽市郊區以及雲南文山等地區,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三個土語區。居住在貴州黔西南自治州西南角上的興義、安龍、冊亨、望謨、貞豐等縣的布依族屬第一土語區。布依族戲曲就產生在這一土語區的冊亨縣。 布依戲處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中,布依戲的形成、流布和發展均受到環境的影響。本書針對它在一定的地域範圍、歷史空間及其交融區域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地域性特徵,運用地理、歷史、社會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從民族音樂學角度對布依戲音樂進行探討性研究,揭示布依戲與宗教、社會制度、藝術等的關係,闡釋布依戲存在的地域性文化結構性質。也為今後進一步研究壯侗語族諸民族的戲曲音樂與文化生態的共生關係打下基礎,同時為該論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的保護、傳承等提供現狀調查與理論支持。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研究對象、範圍、目的
二、研究現狀
三、資料來源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歷史、文化背景闡述
第一節中國西南越系民族歷史及關係闡釋
一、先秦時期
二、秦、漢時期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四、隋、唐、五代、宋、元時期
第二節布依戲生態、文化背景
一、民族源流
二、語言、文字
三、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四、傳統文學
第三節布依族傳統藝術
一、民間美術
二、民族工藝
三、民歌、樂器與器樂曲、民間舞蹈
四、曲藝、戲曲
第二章布依戲基本情況調查
第一節貴州冊亨縣基本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建制沿革
二、人口、經濟、民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
三、冊亨布依族概況
第二節布依戲歷史與現狀
一、有關布依戲歷史的幾種觀點
二、布依戲發展陳述
三、布依戲實地調查
第三節布依戲班社調查
一、乃言班
二、者術班
三、保和班
四、岜皓班
第四節布依戲劇目與砌末、服飾、化妝
一、布依戲劇目內容闡釋
二、布依戲砌末概況
三、服飾
四、化妝
第五節布依戲祭祀活動實錄
一、開台
二、“降三星”
三、祭社神
四、“打加官”
五、掃台
六、封箱
第三章布依戲藝術形態研究
第一節布依戲劇目結構
一、《婚姻與科技》
二、《貪妻不成,投江自盡》
三、《三月三的木葉聲》
四、《草球定情》
五、《好媳婦》
六、《轉路洞》
七、《包公斬武宣王》
八、《薛丁山大戰蘇保童》
九、《羅細杏》
第二節布依戲唱詞詞體形態
一、結構模式
二、修辭手法
三、襯詞襯句
四、格律韻轍
第三節布依戲音樂本體形態
一、布依戲唱腔
二、布依戲主要器樂曲牌分析
第四章布依戲劇目分析及敘事體系闡述
第一節布依戲代表劇目分析
一、傳統劇目
二、移植劇目
三、現代劇目
第二節布依戲敘事體系淺述
一、布依戲敘事性之雅俗觀
二、布依戲之女性文化敘事特點
第五章民族特質與多元信仰
第一節文化交流與民族特質
一、布依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流中顯現的民族特質
二、布依族文化與壯族北部方言區文化交流中顯現的民族特質
第二節多元信仰與布依戲
一、宗教演劇之祭祀與表演轉換
二、多元宗教——布依戲宗教形態現存探視
第六章布依戲文化解構
第一節布依戲傳播形態
一、布依戲客群群體分析
二、布依戲傳播群體分析
第二節布依戲意識形態
第三節布依戲劇場空間與社群區域關係
結論
參考文獻
譜例
後記

作者簡介

劉玲玲,女,布依族,1979年出生,貴州省貴陽市人。201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長期從事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現為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廣西藝術學院民族音樂理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及參與教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多項科研課題,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管理》、《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本源體音樂形態結構》、《從民族音樂學的“歷史、地理研究”角度看北路壯劇和布依戲》、《廣西仡佬族宗教祭祀音樂概論》、《明清戲曲“雅俗論”研究評述》等十餘篇專業論文。

序言

貴州布依戲研究序一序一
聽到劉玲玲博士論文即將出版的訊息,我想起十幾年前在南寧的相聚。那是2001年,我擔任“孔雀杯”比賽的評審,住在南寧的一個賓館裡,秀昭老師帶著幾位充滿朝氣的年輕姑娘——他指導的碩士生前來看望,閒談間說起來音院考博的事,當時覺得事情好像還遙遠,但是沒有過幾年時間,同學們真的都陸續來到北京,來迎接新的挑戰。經歷了艱苦的備考、考試,劉玲玲和何嶺、黃妙秋、吳寧華先後都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和我朝夕相處,親如家人。又經過三四年師生配合進行的奮鬥,同學們都寫出不錯的論文,通過了相當嚴格的答辯,帶著博士學位帽回家鄉去了。
十幾年過去,當年的姑娘們,已在遙遠的南疆,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經常能通過電話聽到她們的聲音,通過電子郵件看到她們傳來的各種喜訊。現在,當我得知劉玲玲的學位論文《貴州布依戲研究》即將出版,她的學術成果就要面向社會,接受廣大讀者的檢驗,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高興?
劉玲玲是貴州的布依族,她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博士論文的選題很自然地關注到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方面。她選擇的布依戲,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紮根在民間的小戲。由於布依族所具有的特殊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布依戲不但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特質,而且反映出本民族與漢族、壯族之間民族文化的交融,體現了戲劇產生與發展的早期階段,與宗教信仰、宗教祭祀活動的密切關聯。對於這份寶貴的民間藝術寶貴遺產,多年來未見有全面考察研究的學術成果出現。
劉玲玲對布依戲前後做了多次田野工作,通過文獻資料、口碑傳說、現場採訪等方式,對布依戲的歷史與現狀都做了比較切實的調查,對當前仍然鮮活地存在於人民生活中的戲劇活動做了細緻的實錄。文中對布依戲藝術形態的研究,包括了劇目、唱詞、音樂本體、舞台演出等方面,做出了比較全面的、細緻的闡釋與分析。在第五、六兩章的文化分析中,劉玲玲通過對布依戲的觀察分析,辯證地闡釋了民族文化交流中顯現出來的民族特質,以及多元性的宗教信仰在布依戲中的體現。
對於布依戲的歷史源流,眾說紛紜,是長期以來學術界研究布依戲的難點,對此,劉玲玲付出了較多的精力,力圖獲得比較客觀的、科學的結論,但由於歷史材料和旁證材料不足,目前尚未能對此問題做出確鑿的結論,但作者已經殫精竭慮地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考證、分析與初步判斷。相信作者為此所投入的心力不會白費,而會對今後布依戲歷史研究的繼續深入,對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有益的參考。
劉玲玲的論文是一部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布依戲的學術著作,兼具深度與廣度,是對自己的母體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工作出色的貢獻。
布依戲是布依族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布依戲研究》是布依族音樂、戲劇文化領域的開拓之作,它飽含了作者的心血和辛勞。我作為劉玲玲在中央音院學習時的導師,在論文出版之際,向玲玲表示衷心的祝賀和殷切的期望。
田聯韜
2013年4月
貴州布依戲研究序二序二 布依族有290多萬人,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貴州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其鄰近地區。自古以來,布依族人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雲貴高原這塊寶地上,以其聰明才智創造了豐盈絢麗、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風韻獨特的布依戲便是這眾多藝術品種中的一朵奇葩。自從這株芳香四溢的幽蕙呱呱墜地以來,就一直深受其流行地區的布依族民眾由衷熱愛,並視為自己重要的精神食糧。然而,由於它長期生髮在偏遠的布依族山寨,外界對其所知甚微,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引起當地學者們的關注,開始從不同角度對之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並取得可喜成果。更為可喜的是,新近成長起來的本民族學者、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劉玲玲也深入到這一研究領域。憑著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她冒著山體滑坡、急流奔舟的種種風險,先後7次奔赴在山高峪深、溝壑錯綜的布依戲流行之地開展實地調查。三年多的時間裡,她先後採訪了數十位民間戲曲藝人、傳承人和相關的戲曲研究者,全面系統地調查了布依戲各個流傳地區的現時存見,綜合考察了布依戲在不同地區的流傳變異,從而獲得了布依戲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存活的翔實材料。這些實地調查所獲的、鮮活的第一手布依戲材料,為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玲玲對布依戲的研究,既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又不為之所限,以自己田野實地調查所獲、反覆驗證的第一手材料補充、修正以往的不足與錯漏。因而其成果《貴州布依戲研究》較以往的研究前進了一大步,有突破性進展,蘊含新意,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少數民族戲曲音樂研究專著。其突出之點有三。首先,系統地揭示了布依戲的活態全貌。以往對布依戲的研究多偏重於某一方面,諸如歷史源流、表演程式、表演程式、表演風格、唱腔曲牌、樂隊伴奏等等的專題性探討,而且多局限於某個片區的單一性記述,一般都沒關注到布依戲這一戲種本身所包含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與總體整合,也沒有顧及到布依戲在不同地區的活態流傳。劉玲玲的《貴州布依戲研究》則系統地揭示了該戲曲的各個方面:歷史源流及其發展變化;劇目(傳統劇目、移植劇目、現代劇目)及其唱詞的結構與格律;砌末及其舞台陳設與道具;角色行當及其各自的著裝、化妝、表演程式與表演動作;音樂及其唱腔、曲牌與樂隊配置;演出程式及其貫穿的宗教祭祀活動;表演主體及其班社群體與藝人個體等等,全方位地闡明了布依戲道底是個什麼樣的戲種。其次,全面地考究了布依戲的文化背景。以往對布依戲的研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沒有觸及。即,基本沒考慮到布依戲生髮的文化背景,多局限於布依戲本體的某個方面是什麼樣的表層描述,沒有對它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作出比較充分的解釋。《貴州布依戲研究》則比較注重這一課題的考究,以之探討布依戲孕育、生成與發展的緣由:從其民族淵源、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土司制度與中國戲曲鼎盛時期的影響等等方面闡釋其布依戲的起源;從“改土歸流”以來漢族大量遷入布依族地區與之雜居、壯族與布依族關係密切等等方面解釋其布依戲與漢族戲曲、北路壯劇的交融及其發展,逐步完善其劇目、舞台、角色、表演、音樂等等使之成為特色鮮明的獨特戲種;從水陸交通、地理環境、客群群體及其心態的變化等等方面解釋其布依戲流播的形式與途徑。劉玲玲如此地將布依戲置於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研究,符合邏輯地解釋了布依戲的生髮規律與藝術特色的成因。再次,深入地分析了布依戲的音樂形態。以往對布依戲的研究,也有一些分析其音樂形態的成果,但都比較粗略,不夠完善,沒能準確地彰顯其特色所在。劉玲玲的《貴州布依戲研究》則比較深入地分析了布依戲的主要唱腔【正調】、【唐皇調】、【喊板】、【苦調】、【浪哨腔】和主要曲牌【過場調】、【加官調】、【武打調】、【八音調】、【反皇調】的音樂形態及其各自的獨特之點,對每種唱腔和曲牌都從其曲體結構、旋律特徵、調式音列、音樂速度及其板式等等方面逐一進行詳盡的解讀與剖析,比較準確地呈現出布依戲音樂的基本面貌與藝術特色。深入分析研究對象的音樂本體及其形態,以音樂的語言詳解其特色所在是戲曲音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傳統音樂、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一環,須認真對侍。近幾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常常省略這一環節,出現某些“去音樂化”的傾向,影響甚廣。《貴州布依戲研究》的作者沒有受其影響,堅持走自己的路,個人非常讚賞。
劉玲玲是一位立志於研究本民族音樂的青年學者,熱情洋溢,精力充沛,衷心祝賀她在本著作出版後,有更多研究布依族音樂的新作問世。
楊秀昭
2013年4月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