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投資過度理論

投資過度理論又分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和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兩種。貨幣投資過度理論的倡導者是奧地利學派的代表哈耶克(F.A.Hayek)等,哈耶克於1929年出版了《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在書中系統地闡述用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係來解釋經濟周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幣投資過度理論
  • 類別:理論
  • 對象:貨幣
  • 內容:投資過度
概述,貢獻,

概述

投資過度理論又分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和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兩種。
貨幣投資過度理論的倡導者是奧地利學派的代表哈耶克(F.A.Hayek)等,哈耶克於1929年出版了《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在書中系統地闡述用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係來解釋經濟周期。
貨幣投資過度理論的基本特點是認為貨幣金融當局的信用膨脹政策是破壞經濟體系的均衡引起經濟擴張並由此導致危機和蕭條的根本原因。即認為如果沒有信用膨脹,則生產結構失調以及由此產生的危機都不會出現。但是,也不把危機解釋為純貨幣現象,即不把之所以爆發經濟危機解釋為純粹是由於信用膨脹和經濟擴張後期的信用緊縮所造成的,而是認為危機之所以出現仍是由於貨幣因素所引起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兩大部門之間的配合比率的失調,即相對消費資料生產部門而言,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是過度擴張了。
貨幣的投資過度論認為只要銀行擴張信貸,導致市場利率低於自然利率,工商企業貸款的投資對生產資料(主要是建築材料和機器)的需求增加。由於是以充分就業為前提,所以因銀行膨脹信用引起的投資和生產資料需求的擴大,只能是把原來用於製造消費品的生產資料轉用於製造資本財貨,因而勢必相應地引起消費品產量的減少和價格的上漲。那些貨幣收入不變或貨幣收入的增長落後於消費品價格上漲的消費者,將因消費品價格的上漲而非自願地縮減他們的消費,這種現象稱為“強迫儲蓄”。
1、當銀行擴張的信用通過資本家的投資變成人們的貨幣收入之後,消費者勢必會恢復他們原有的消費,於是引起消費品的需求比生產資料的需求增長得更多,消費品的供給減少,需求反而增加,消費品價格上漲。
2、銀行由於法律或營業習慣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擴大信用。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貨幣資本供給的短缺。貨幣資本供給的短缺將引起兩種結果:
所以這一理論所說的投資過多或者生產資料生產過剩,並不是指消費品生產部門因生產過剩而減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而是指資本家的投資活動超過了資本貨幣的供給,所以貨幣的投資過多論可以更確切地稱為資本短缺理論,即危機根源於貨幣資本的供給落後於貨幣資本的需求。至於貨幣資本之所以短缺,除了銀行停止信用膨脹之外,按照哈耶克的說法,還因為當銀行膨脹的信用變成消費者收入之後,它們將恢復其原有的消費,所以資本短缺又可視為源於消費過多。按照這一理論,只要消費者減少消費,從而增加儲蓄,增加貨幣資本的供給,就可預防危機的爆發,所以貨幣的投資過多理論又可稱為消費過多(儲蓄不足)危機論。
總之,哈耶克等的危機理論,以充分就業的巨觀均衡為出發點。認為危機之所以爆發,乃是導源於充分就業條件下銀行部門膨脹信用引起的投資擴張,破壞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供求均衡和配合比例,即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之間的配合比例,跟貨幣總支出在這兩大部類產品之間的配置比例(這就是人們的收入在個人消費和個人儲蓄之間的配置比例)互不協調,也就是說,從社會需求在這兩大類產品之間的配置比例來看,生產資料生產部門過度擴張了。

貢獻

貨幣投資過度理論所認為的周期性波動源於銀行信用的擴張與收縮,但周期本身並不是純貨幣現象。繁榮時期表現為信用擴張引致的投資不足。這種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分析了經濟循環期間所出現的生產結構不平衡,尤其是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之間的不平衡。正如哈伯勒所說:“貨幣投資過度理論最有價值、最有創造性的貢獻是這幾點:
1、對於繁榮狀態下由信用擴張引起的生產結構失調的分析。
2、對於由失調所引起的崩潰現象的解釋。
當哈耶克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評獎委員會高度評價了他的這種周期理論。當然,這種理論雖然較深入地揭示了經濟循環過程,但仍不能作為完備的周期解釋,尤其是對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和迂迴生產理論之間關係等問題的解釋還不能十分令人滿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