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儲備體系

貨幣儲備體系是同時用若干種貨幣充作國際儲備資產的一種儲備制度。它是70年代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出現的新現象。多種貨幣儲備體系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如美元不斷發生危機,主要貨幣匯率經常發生變動,國際金融市場的巨大發展,國際清償能力的迅速擴大和儲備資產缺乏適當的國際管理等,但最根本原因則是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下降。

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連續兩次貶值,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以美元為最主要外匯儲備和進口結算貨幣的開發中國家造成重大損失,使各國美元儲備的購買力隨之下降,而以日元、聯邦德國馬克、瑞士法郎等硬貨幣承擔的債務負擔增加,另外,相對用於出口計值的美元、英鎊等軟貨幣構成的外匯收入而言,從硬貨幣國進口商品並以硬貨幣計值的外匯支出增多。1973年後,石油輸出國的美元儲備的大量積聚,更增添了各國單一持有美元儲備的風險。因此,許多國家唯恐美元儲備因美元匯率進一步下跌而遭受損失,紛紛將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換成日元、聯邦德國馬克、瑞士法郎等硬通貨。以便儲備中各種貨幣的升值和貶值互相抵消,從而減少匯率變動對進口及外債所造成的損失。此外,主要已開發國家對美元的態度發生轉變,也是多種貨幣儲備體系產生的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元一直力圖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但由於美元危機接連發生,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嚴重,美國當局不得不屢次表示其準備使美元的支配地位下降,以便符合各國儲備中心的負擔和利益的意願。由於擔任儲備貨幣的國家必須允準外國人自由進入其國內資本市場、作為儲備的貨幣匯率不易穩定等原因,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在一段時期內一直反對本國貨幣國際化。後來,由於聯邦德國、日本等國的國際收支長期順差,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其本國貨幣不斷受到升值的壓力,它們逐漸改變了態度,反而支持馬克、日元發揮國際儲備作用。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採取的外匯協定和經濟政策,石油美元回流的方式和途徑,歐洲貨幣市場的興起和發展,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和基金份額的增加,歐洲貨幣單位的數量增大和作用提高,都加速了多種貨幣儲備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多種貨幣儲備體系一般包括美元、日元、英鎊、聯邦德國馬克、瑞士法郎、特別提款權以及歐洲貨幣單位等。美元仍占主要比重,但地位下降,日元、聯邦德國馬克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多種貨幣儲備體系較之美元儲備體系,具有以下優點: ①可以使各國擺脫對美元的過分依賴,不會因美元匯率的急劇變動而造成較大的損失。②使一國能夠比較容易地調節其外匯儲備。③國際金融不受一國的操縱,可以促進國際貨幣合作與政策協調。但是,以國際儲備多元化和分散化為特徵的多種貨幣儲備體系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較之單一貨幣儲備體系而言,它又有不利影響。多種貨幣儲備體系是西方已開發國家間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產物。隨著各國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多種貨幣儲備體系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目前,儲備分散化的進展雖已變緩,但儲備分散化過程可能難以逆轉,因為,美元經濟的相對重要性仍在下降,而日元、馬克等作為國際貨幣則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儲備貨幣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發展,將使國際儲備資產的管理面臨新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