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模型

貨幣供給模型亦稱“貨幣供給函式”。用來表示貨幣供應量的決定理論的數學公式。在現代貨幣銀行制度下,普遍將貨幣供應量的決定表示為: M=m·B。式中,M為貨幣供給量,m為貨幣乘數,B為基礎貨幣或貨幣基數。現代貨幣供給量決定因素的分析,主要也就是貨幣乘數的分析,所以,現代貨幣供給模型一般就是貨幣乘數模型。由於建立模型所依據的理論取向不同,西方經濟學家的貨幣供給模型有所謂 “舊觀點”模型與 “新觀點”模型之分。

“舊觀點” 貨幣供給模型主要包括:“弗里德曼一施瓦茲”模型、卡甘模型、喬丹模型、貝爾格模型、溫特勞布模型等。“新觀點”模型主要包括: 泰根模型、史密斯模型等。按照著名貨幣經濟學家J·托賓的看法,這兩類模型的主要區別在於: ①“舊觀點”模型的貨幣定義建立在貨幣的交易媒介的職能基礎之上,在模型中排除了其他金融資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決定的影響; “新觀點”模型則把貨幣定義在貨幣的價值貯藏職能之上,在模型中隱含著其他金融資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給決定的影響。②“舊觀點” 模型是一種供給主宰模型; “新觀點”模型則認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是由商業銀行與非銀行社會公眾共同決定的。③ “舊觀點”模型通常撇開了利率因素在貨幣供給決定中的作用; “新觀點”模型則強調了利率因素在貨幣供給決定中的作用。④“舊觀點”模型假定基礎貨幣是一個單純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 “新觀點” 模型則認為基礎貨幣與模型中的其他變數有因果關聯,難以由中央銀行單獨決定與控制。兩類模型的推導形式與假定前提、構成因素雖各有不同,但最終都可以用如上簡單方程式表示,即M=m·B,也就是說,貨幣供給量決定於貨幣基數或基礎貨幣與一個乘數的乘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