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主義的價格理論

貨幣主義的價格理論

貨幣主義的價格理論是一個堅持古典經濟學派關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內在穩定性、長期中貨幣中性以及貨幣對物價與收入變動起決定作用的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幣主義的價格理論
  • 成型時間:20世紀50~60年代
  • 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教授M.弗里德曼
  • 本質:貨幣數量和價格總水平關係的理論
理論觀點,主要內容,

理論觀點

現代貨幣主義不把充分就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作為基本理論前提,而是區分了短期和長期經濟過程,把偏離充分就業狀態當作一種短期現象,把流通速度的波動當作數量有限的幾個變數的穩定數,從而得出在長期中物價總水平變動只取決於貨幣供給量的傳統結論。

主要內容

1、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式是一個穩定的函式。貨幣需求函式取決於多種因素,如財產總額、財產的構成、各種財產所得到的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人們持有貨幣及其他形式的資產時所預期的收益等。其中作為各種形式資產總和的總資產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在實際中以持久收入來代替。持久性收入是一個人在相當長時期內從擁有物質資本中經常獲得的收入流量,相當於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收入的平均數,它在長期中是一個穩定增長的函式。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主要是持久收入的穩定函式,與利率的關係不大。
2、在分析貨幣與物價、產量的關係上區分了長期和短期兩種情況。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會通過貨幣和多種資產價格的變化引起名義收入的增加,名義收入在短期內既可以體現在產量上,又可體現在物價上;在長期內則完全體現在物價上。在論證這一理論時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業率假說。自然失業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發揮作用時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它取決於勞工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現實的結構特徵。弗里德曼認為,貨幣供給增加可以提高產量減少失業的情況只在較短時期記憶體在。因此擴大貨幣供應量就會使價格高於預期水平,導致實際工資下降,利潤增加,這樣企業就會增加工人,提高產量。但是,一旦人們預期到價格會上升,就會按照預期價格調整工資和價格,使實際工資和利潤恢復到原先水平。於是,貨幣供應增加和物價上漲對生產的刺激作用完全消失,經濟重新回到自然失業率狀態。貨幣供給增加只會導致物價上升而不影響產量。為此,弗里德曼反對凱恩斯主義用財政政策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強調貨幣政策的極端重要性。貨幣政策目標不在於通過影響利率來調節總需求,實現充分就業,而在於防止經濟的劇烈波動,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因而必須使貨幣供給量以一個適當比率穩定增長,以防止經濟波動,實現物價穩定(具體內容請參見弗里德曼所著《貨幣數量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