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中學生群體)課題調研組沒有遺忘貧困家庭學生這個群體,儘管是在首都北京,卻也不乏農村地區和貧困家庭學生的身影,課題組專門針對他們,和其他家庭北京的學生做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
總體來看,“多數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良好”。32.3%的受訪學生自我感覺比較富裕,58.9%的受訪學生感覺一般。家庭住房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超過半數,特別是有84.4%的受訪學生表示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有16.5%的學生上學由家長開車接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困家庭學生努力程度兩極化
- 外文名:貧困家庭學生努力程度兩極化
概述,極端反映,
概述
總體來看,“多數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良好”。32.3%的受訪學生自我感覺比較富裕,58.9%的受訪學生感覺一般。家庭住房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超過半數,特別是有84.4%的受訪學生表示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有16.5%的學生上學由家長開車接送。
課題組稱,值得肯定的是,儘管具備優越的生活條件,但中學生並不盲目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針對“看到班上有同學穿名牌衣物而自己卻沒有會怎樣做”這一問題,41.1%的受訪學生表示有條件就買,沒有條件先不買也沒關係,39.9%的受訪學生表示無所謂,不放在心上。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交叉分析顯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穿名牌沒有意義”、“自己想辦法買”和“要求家長買”意願的比例均明顯高於其他類型。
選擇“穿名牌沒有意義”這一項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22.8%,富裕家庭的僅有14.5%,但在“強烈要求家長買”一項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仍比較高,有7.0%的人選擇,相應的富裕家庭學生只有3.0%的人選擇該項。
貧困家庭孩子的這種兩極化態度,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條件上,對於學習和努力程度也是如此。
調研表明,有69.9%的受訪中學生表示“非常努力”和“努力”。交叉分析顯示,家庭生活水平明顯影響著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對成績的滿意程度,貧困家庭的孩子“非常努力”和“不努力”的比例要遠高於其他家庭情況,對成績很不滿意的比例也遠遠高於其他家庭。
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認為,之所以出現兩極化的現象,在於中學生在面對貧困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認為只有努力才能考上大學,改變命運,所以,他們比城裡富裕的孩子更加努力,相應的,一些城裡的孩子因為吃穿不愁,則顯得目標感不那么強。
極端反映
極端化的反應,則更多地要歸因於“客觀條件”,一個是家裡經濟條件確實困難,有的學生有弟弟妹妹,為了給他們機會,自己便中途輟學,開始工作;另一個和家長重視程度、見識有關,“在一些家庭,如果是女孩子,能上到國中就不錯了,有的中學一畢業就工作嫁人,心思也難以放在學習上,還有的農村孩子,看到親屬出去打工賺了錢,他也希望趕快‘有錢’,於是也跟著一起出去打工,校園裡的學習和評價體系,他自然不會放在心上。”(記者 邱晨輝 實習生 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