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經濟良性循環

財政經濟良性循環指從定量的來看,應是財政經濟綜合指標達到一定水準;定性的來看,應是經濟的發展帶動財政收人相應增收,財政實力增強後通過合理分配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是一個螺旋式發展的動態過程;同時,科學的決策和管理是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政經濟良性循環
  • 外文名:Virtuous circle of fiscal economy
進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基本對策
1.完善財政職能。樹立大財政的理財思路,把財政問題納入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局,不能單純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為國家作用於社會經濟關係的重要槓桿,財政部門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能範圍和理清各槓桿之間的相互關係,要著眼於財政經濟的大環境,把對經濟發展和循環過程中的引導和調節貫穿於財政工作的全過程,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和政策環境。按照市場經濟賦予的財政職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建立由財政、計畫、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的財政與經濟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形成一種職能配套、責權利對稱和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增強和壯大經濟實力。
2.加快財源建設。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財源建設在可能的條件下,必須按照財政辦工業,抓企業,活商業,具各業的發展思路,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樹立效益觀念,把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扭虧增盈作為財源建設的工作重點。二是促進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發展,鞏固基礎財源。在保證各級財政不斷增加農業投入的同時,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培植農業財源,大力推廣科技興農,有重點地選擇扶持一些技術含量高的鄉鎮企業,制定合理政策,適當集中規模經營,提高農副產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實現農副產品轉化加工增值的新突破。轉變農業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同時,減輕農民負擔以提高生產積極性。三是把第三產業這一新興財源培植成為主導財源。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應積極支持和鼓勵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的發展,通過加快市場建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和交通運輸建築業的發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財源,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資源,生產出口產品直接創匯,積極拓展外貿領域,為增加地方財源和財政收入,開闢重要途徑。
3.強化稅收征管。加強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堅決堵住跑、冒、滴、漏,嚴禁違反稅法的包稅行為,只要有稅源,就要嚴格依法徵稅,從嚴控制稅收減免,把該收的稅堅決徵收上來,做到及時足額,應收盡收,保證財政收入有效、穩定的增長。廣大財稅人員要牢固樹立“為國收稅沒有錯,有稅不收才是過”的思想,要進一步確立財政在社會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順中央與地方、國家與企業、國家與個人分配關係的基礎上,重點加強目前財政部門尚未介入分配的行業的稅收征管,如證券交易、土地批租、房地產開發、轉讓、電子商務等,制定與《稅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綜合徵管法規,開闢新的稅源。積極推行納稅申報制和稅收代理制,實行征管公開化、社會化,堵塞稅收漏洞,取締非法收入。此外,在依法大力組織收入的同時,要保證財政收入的真實性,嚴防虛增虛列財政收入的現象,不該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堅決不納入預算管理,以提高財政的運行質量。
4.最佳化支出結構。深化財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實現支出結構的最佳化,切實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必要步驟。最佳化支出結構具體來講就是要努力做到“三個保證,三個嚴控,三個提高。”三個保證,就是保證人員工資發放;保證政府行使職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要求;保證農業、教育、科技支出達到有關指標的要求。三個嚴控,就是嚴格控制一般非生產性支出;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口的增長;嚴格控制生產流通中的各種財政補貼,要在認真清理的基礎上,逐步削減或取消。三個提高,就是提高財政生產建設性支出比重;提高人均支出水平;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5.積極推進費稅改革。積極推進費稅改革,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和基金,將部分具有稅收性質的費改稅,把不宜改稅的收費和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納入國家預算管理,使收費“退位”和收稅“補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於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主體多元化,規範國家財政收入,完善財稅管理制度,為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條件。
6.健全財政法規。建立健全財政法規體系是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有力保障。近年來,我國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先後頒布了一大批財政法規,為維護正常的分配秩序,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財政經濟的良性循環,就必須高度重視財政法制建設,儘快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財政法規體系和有力的監督體系。把改革當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我們的財政運行進一步納入法治的軌道。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建立起有效的財政監督機制,實行日常監督與重點監督相結合的財政監督體系,為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