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效益

財政支出效益

財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進行的財力分配與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益之間的比例關係,基本內涵是政府資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資源運用的有效性。財政支出效益好是財政支出產生的成果較多,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耗用的財政資金較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政支出效益
  • 基本內涵:資源分配的比例性和運用的有效性
  • 構成:財政支出配置效益和支出耗用效益
  • 特點: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內涵,構成,特點,方法,

內涵

理解財政支出效益的內涵應把握兩個方面:第一,財政支出的外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財政支出效益的前提。所謂“外在合比例性”,是指通過政府渠道分配的資源總量在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客觀要求。第二,財政支出內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財政支出效益的根本標準。所謂“內在合比例性”,是指在財政支出外在合比例的基礎上,財政支出在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社會共同需要之間的分配比例合理,其實質是財政支出在不同支出構成要素之間的分配比例合理。內在合比例性反映了財政內部的分配結構狀況。

構成

從政府資源配置、資源耗用的全過程看,財政支出效益包括財政支出配置效益和財政支出耗用效益兩個部分。
1、財政支出配置效益。它是指政府財政資源配置滿足各種不同社會共同需要的內在合比例程度。從廣義上講,財政資源的配置包括組織收入和安排支出兩個階段。從社會整體資源分配的角度看,組織財政收入的“聚財”過程,僅僅是財政內部資源分配活動的前提條件。
2、財政支出耗用效益。它是在財政資源耗用階段,政府為提供特定的社會共同事務而耗用的財政量與其效益的比較。財政活動在經過了分配階段以後並沒有完結,而進入對政府資財的具體耗費與使用階段,只有在經過這個階段完成了社會共同事務的供給以後,整個政府支出活動才算完結。

特點

1、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是指財政資金的耗費與經濟成果之間的對比關係;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是財政資金的耗費與社會效果的對比關係。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2、微觀效益與巨觀效益的統一
微觀效益是指每一筆財政支出項目所帶來的具體的效果;巨觀效益則是指通過對財政支出總量和結構的安排與調整所產生的有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以及人民整體、長遠利益的效果,如國民經濟的穩定均衡發展、資源的合理配置等。
二者之間的關係表現:第一,巨觀效益具有主導決定作用,它是實現微觀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財政支出只有實現國民經濟整體的巨觀效益,個別項目的微觀效益才能得到保證;第二,財政支出微觀效益是實現巨觀效益的現實途徑;第三,財政支出的巨觀效益與微觀效益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矛盾的基本原則是微觀效益服從於巨觀效益。
3、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統一
在考察財政支出的效益時,既要考察其直接效益,也要考察間接效益。

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水利工程等。
2、最低費用選擇法:適用於軍事、教育等項目。
3、“公共勞務”收費法:適用於教育、城市供水、建設和維修道路、國家公園、郵電等。公共勞務的定價有:免費、低價、平價、高價。
財政支出效益與企業生產效益比較,其特點有計算所費的範圍寬 \擇優的標準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