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1)第035614號
書 號:ISBN 7-81075-223-5/F·028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
開 本:850mm*1168mm 1/32
字 數:220千字;155千字
頁 數:270;188
版 次:2001年6月第1版
定 價:29.80元(共二冊)
內容簡介
財政學是關於“財政”的科學。“財政”是政府的理財之政,它既是國家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對社會產品所進行的一種社會集中性分配,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集中性的巨觀管理。它屬於總量經濟學的核心範疇。《財政學研究》是作者(江西財經大學
鄒傳教教授)對“財政理論”和“財政實務”有關問題展開深入的專題研究和探索的成果。《財政學研究》(上、下)一書,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對
國家財政展開研究:《財政學研究》(上冊:理論部分)是關於“
財政”的基本概念及財政本質有關問題的研究,它所研究的是作為財政分配主體的國家在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國家與企業和居民等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社會分配關係;《財政學研究》(下冊:實務部分)是以國家財政收支的組織和管理業務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科,可稱“財政管理學”。
“國家財政”,本身作為一種社會巨觀的公共管理,從管理理論上講,全面研究“
國家財政”這一管理範疇,應該闡明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1)國家財政管理的客體(對象)是什麼?即對什麼進行管理;(2)國家財政管理的主體是什麼?即由誰(什麼機構或部門)來進行管理;(3)國家財政管理主體是如何進行財政管理的?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都是構成“國家財政管理”這個有機整體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根據我國財政科學理論學科和管理學科的一般分工,闡明財政管理的客體(對象),即財政收支本身的內容,屬於財政科學的理論學科,即“理論財政學”的任務;同時,由於財政管理的主體,即財政管理職能部門基本上也是明確的,即由國家各級政府的財政、財務部門代表國家進行管理。因此,從我國財政管理理論的實踐來看,“財政管理學”的實際任務,主要在於闡明財政管理的主體是如何進行財政管理的?換句話說,“財政管理”的內容,主要是指國家財政部門用什麼手段、採取什麼方式進行財政收支的組織工作。這也可以說是我國現有
財政學理論和
財政管理理論對“財政管理”範疇的一個基本約定。我們贊同這一基本約定。
《財政學研究》(共二冊),由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該著作(上冊:理論部分,
鄒傳教著),收入了作者有關“財政本質”、“財源理論”、“財政收支”、“稅收理論”、“稅收征管”、“調控政策”、“預算體制”等問題的探索和研究論文50篇。該著作(下冊:實務部分)即“財政管理學”是以國家財政管理業務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科,認為“國家財政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集中性的巨觀管理”,它主要研究和闡述國家財政計畫管理、法規管理和日常業務管理等基本原理和財政規章制度。(
鄒傳教主編,羅明、譚安華、董慧英副主編,謝鑒泉、劉有為、劉海榮、尹祖寧、謝楓參編)
財政學研究(上)目錄
第一章 財政本質研究
一、論馬克思的整體分配觀
二、關於財政概念、性質決定和財政主體問題的探討
三、試論社會主義國家財政存在的客觀必要性
四、國家財政既是一個經濟範疇又是一個歷史範疇
五、試論市場經濟對國家財政的影響
六、財政體系新論
七、社會主義財政學中若干疑題淺析
第二章財源理論研究
一、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市場論
二、“經濟決定財政”的提法不科學
三、經濟效益等於經濟效果嗎?
四、勞動對象不是生產力的因素
五、理財中要重視擴大勞動積累
六、深化國企改革必須解決五大問題
七、談談知識經濟理論
八、知識經濟的十大特徵
第三章財政收支研究
一、試論財政收入“同步”增長的可能性
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資金有機構成變化的關係
三、談談財政收入的“質量”問題
四、試論財政信貸支出構成與物資供應構成的平衡
五、財政投資若干基本理論問題
六、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關係
第四章稅收理論研究
一、關於“稅”的概念和主體問題的探討
二、也談“稅”與“稅收”的區別
三、國家稅收的基本特徵
四、創立“應稅人”範疇勢在必行
五、略論“稅式支出”
六、國家稅收與財政的關係
七、關於國家稅收負擔歸宿問題的探討
八、利改稅問題淺談
九、取消“減免稅”勢在必行
十、建議取消企業所得稅
十一、普稅制在我國行得通嗎?
第五章稅收征管研究
一、稅收征管法與稅收征管條例有何異同
二、談談“國內避稅”一說
三、稅收秩序正常化的關鍵何在
四、談談“以法治稅”問題
五、對稅收本身效率計算公式的幾點看法
六、稅收征管與促產增收
七、為什麼說“協商辦稅”是錯誤的?
第六章財政調控政策研究
一、論經營管理型財政
二、凱恩斯主義補償性財政政策與我國財政的巨觀調控
三、供應學派與凱恩斯學派財政政策的主要區別
四、我國財政經濟巨觀調節不力的原因何在
五、關於財政收支平衡觀念的新探索
六、財政結餘能不能動用問題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