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移情

負移情

負移情是指在心理諮詢中,求助者把諮詢師視為過去經歷中某個給他帶來挫折、不快、痛苦或者壓抑情緒的對象,在諮詢情境中,原有的負性情緒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從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不滿、拒絕、敵對、被動、抵抗、不配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負移情
  • 外文名:negative transference
  • 學科:心理學
  • 對稱概念:正移情
釋義,機制,表現,依存性(依戀),戀愛情感,兩面感情,分類,負移情,正移情,識別處理,識別移情,處理移情,

釋義

負移情是指在心理諮詢中,求助者把諮詢師視為過去經歷中某個給他帶來挫折、不快、痛苦或者壓抑情緒的對象,在諮詢情境中,原有的負性情緒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從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不滿、拒絕、敵對、被動、抵抗、不配合等。
移情是指心理諮詢中,求助者把對父母或者對過去生活中某個重要人物的情感、態度和屬性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並相應地對諮詢師做出反應的過程。發生移情時,諮詢師成了求助者某種情緒體驗的替代對象。
精神分析理論特別重視諮詢者或治療者自身壓抑情感的處理和訓練。諮詢人員要處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來訪者在自己面前所表露出來的各種態度和行為,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驗帶進心理諮詢中,更不能以此試圖影響來訪者的思想和行為。

機制

形成移情的基礎,是幼兒期在與雙親或其他人際關係中的關鍵人物之間存在的未能處理妥當的問題。這一轉移分為正轉移和負轉移。正轉移,如表白愛情及希望從治療者身上獲得愛戀情感的欲望。負轉移,如對治療者產生厭惡感、憎恨、敵意及想加以控訴的欲望等。前者又稱為陽性轉移,後者又稱為陰性轉移。
發生移情時,來訪者過去未曾解決的問題會使他們對諮詢者的知覺和反應方式產生變形。這些未解決的問題根源於來訪者過去的人際關係,而現在又直接指向了諮詢者。
移情在不同背景的諮詢者身上都可能發生。當來訪者的情感達到一定的強度時,他們會失去理性的客觀判斷力時,移情至諮詢者,就好像諮詢者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樣。
無論諮詢者的性別怎樣,移情都有可能發生。因為諮詢者的出現,使得來訪者過去未被滿足的要求重新浮現。不管是正轉移或負轉移,常常是來訪者所熟悉的舊有的交往模式重新浮現的一種形式。移情可以幫助發現來訪者早些時候受到某種特殊的對待時,他們是如何感受的。移情通常發生在當諮詢者(無意中)做了或說了些什麼,從而觸動了來訪者心中未得到解決的問題之時,這些問題多出在來訪者與其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間。移情問題常發生於諮詢的開始階段,並且隨著諮詢的進行變得越來越強烈。
有些學者把移情看作是實現一定的諮詢價值的東西。他們認為只有幫助來訪者解決由於移情而產生的對諮詢者的曲解,雙方的關係才會獲得極大的改善,這種改善會使來訪者和諮詢者建立更緊密的信任關係。更進一步說,通過解決移情問題,來訪者會對自己的過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領悟。
對於移情這一心理反應,儘管有正面的積極評價,但就其客觀效果來講,不論是哪一種移情,由於它很容易促使其對人或物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勢,從而造成判斷失誤並可能產生成見或偏袒。同時,由於這一感情的產生強化了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自我防禦機制,也就阻礙了來訪者與諮詢者真誠的、自然的溝通,從而擾亂了心理諮詢過程中本該建立起來的理性的人際關係。
關於移情目標的闡述,人會對於那些在孩提時代最先在心理給予他們愛的人的感情進行移情,正向轉移和負向轉移,移情作用是必然發生的,正向轉移的目標會選擇那些能帶給他們和最開始愛的人一樣的行為或感受的人身上(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認為正向轉移是先發生的,負向轉移是後來才發生的,當被給予正向感情的人,被動受到傷害或主動傷害移情者時,負向移情才會開始,而且還會泛化並且選擇更多類似目標,也就是所謂的愛得多,恨得更多。這裡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內向轉移,負向轉移也受挫時,感情會移向自己。

表現

來訪者所表現出來的移情頻度較多的是:依存性(依戀),戀愛情感和兩面情感。

依存性(依戀)

人都有依戀、依賴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年齡、學歷、教養程度或人種而存在。有的時候,這種感情可以作為雙親的代償(依存的對象)而轉移到諮詢者、教師、醫師、上司等的身上。但是,並不一定說所有的依存都是不好的,如希望依存於父母(不想被遺棄),所以就好好聽話,並長大成人。同樣,依存於諮詢者,就能聽進諮詢者的話。如果沒有依存感的話,可能也就不會來諮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依存在來訪者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體驗。

戀愛情感

移情表現比較多的另一現象是戀愛情感問題。“老師,我喜歡你,你也愛我嗎?”,“我想和你保持私人交往”等就是一種接近戀愛情感的例子。如果諮詢雙方是同性的話,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朋友關係、親子關係或同胞關係的情感。
如前所述,對於這樣一些情感並不是說必須給予解釋,也不是必須讓來訪者從中解脫出來。充分利用這樣的陽性轉移,有時則可以深入到問題的本質。所以說,這種愛的情感也存在著程度的問題:如果這種情感可以促進來訪者的心理成長的話,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如果這種轉移的程度過強、轉移量過多的話,就可能成問題了。

兩面感情

移情表現頻度較多的第三種現象,是兩面感情,如愛與憎、想接近又想迴避、相信又不相信這樣的相反感情的同時轉移。
如果諮詢者能比較妥當的處理好來訪者的移情的話(即不產生對抗移情,並讓來訪者意識到移情),來訪者就可以從不安和罪惡感中解放出來,並更加信賴諮詢者,從而通過移情而經歷了一種新的人際關係的學習和識別。

分類

負移情

求助者把諮詢師視為過去經歷中某個給他帶來挫折、不快、痛苦或壓抑的對象,在諮詢情境中,原有的情緒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從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不滿、拒絕、敵對、被動、抵抗,不配合。

正移情

求助者把諮詢師當作以往生活中某個重要人物,他們逐漸對諮詢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感情,表現的十分友好、敬仰、愛慕甚至對異性諮詢師表現出性愛的成分,對諮詢師十分依戀、順從。雖然病情有所好轉但來診的次數卻越來越頻繁,特別是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要諮詢師給他出主意,表現出無限信任,甚至關心諮詢師的衣食住行和家庭生活。

識別處理

識別移情

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對父母或對過去生活中某個重要人物的情感、態度和屬性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並相應地對諮詢師做出反應的過程。發生移情時,諮詢師成了求助者某種情緒體驗的替代對象。
移情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前者是直截了當地向諮詢師表達自己的體驗:“我與你聊天感到特別愉快和難忘,你使我想起了我的……”。後者則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你的態度真好,我感到很寬鬆。”
當然,諮詢師要學會區別是否真是移情。求助者表達自己的情感並非都是移情,只有當求助者把自己以前的情感反應轉移到諮詢師身上,把後者作為過去情感對象的替代,對諮詢師抱有超出諮詢關係的幻想和情感時,才是移情的表現。
諮詢師要學會區別移情與依賴。移情(這裡主要指正移情)與依賴有相似之處,移情中多有依賴,但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依賴主要是一種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種好感;依賴是尋求現實的幫助,而移情是彌補過去的感情;依賴者多在遇到困難時來尋求幫助,而移情者則時常想見到諮詢師;依賴者尋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尋求感情依靠;依賴者的對象是現實的目標,而移情者是尋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賴者對諮詢師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濃。諮詢師要學會辨別兩者,以便區別對待。

處理移情

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十分重要,認為移情再現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兒童時期生活的某種情感,這種情感長期被壓抑著而無處釋放,甚至成為了心理問題的一個“情結”。求助者把諮詢師當作以往生活環境中和他有重要關係的人,把曾經給予這些人的感情(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置換給了諮詢師,借諮詢師宣洩了積壓的心理能量,從而有助於心理平衡。
出現移情是心理諮詢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透過移情,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對方,並運用移情來宣洩對方的情緒,引導對方領悟。比如,可以分析求助者為什麼會對自己或自己的言行反感,或者有特殊的好感,“你好像不太喜歡我剛才的……”“你能否告訴我,為什麼你喜歡我?”求助者也許會說,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諮詢師說話的語氣像他那整天愛嘮叨的母親,諮詢師問話的方式像那位剛剛與自己離婚的丈夫,咄咄逼人,讓人喘不過氣來,或者諮詢師像自己日夜思念的但已離世的愛人、戀人、親人,像自己敬愛的領導和老師,像自己暗戀的對象,等等。求助者有時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但經深入詢問,一般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如果求助者對異性諮詢師產生正移情,諮詢師不必害怕,應當婉轉地向對方說明這是心理諮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現象,但這不是現實中正常的、健康的愛。諮詢師要有策略地(不要傷害求助者的自尊心)、果斷地(讓求助者知道諮詢師明確、堅決的態度)、及早地(要早期發現,早期採取明確態度)進行處理,將其引向正常的諮詢關係上來。如果任其發展,不但會干擾正常治療的進行,還會帶來麻煩。至於別有用心地利用求助者的不健康心態下的感情以圖達到某種目的,是一種嚴重違反心理諮詢職業道德的行為。
如果諮詢師覺得自己難以處理移情現象,可以轉介給別的諮詢師。
移情是治療過程中的過渡症狀,諮詢師應鼓勵求助者繼續宣洩自己壓抑的情緒,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求助者在充分宣洩情緒後,會感到放鬆,再經諮詢師的分析,得以領悟後,心理症狀會逐漸化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