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食用價值,人工飼養,
形態特徵
田鱉雖然屬負子蝽科,因雄性個體不負子而被稱為負子蝽科的另類,也稱大田鱉或田付(負)蝽,身體扁闊,橢圓形,通常灰褐色或黑色,喙短而強,腿粗壯,前足強壯,體長約為6-9cm。
此蟲頭較小,三角形。觸角短,4節;喙5節;複眼突出,無單眼;前胸大。前翅革質,發達且較為堅韌,前足粗大且強壯,呈鐮刀狀,通常為橫向擺放,同時也是與國產負子蝽的區別之一。後翅膜質,色淡黃。跗節短,有一鉤爪。中後肢脛節及跗節具長毛,足端有2個長爪。田鱉的尾巴尖端,有較長而細的吸管,用以露出水面時進行呼吸。卵比較大,初孵幼蟲可做魚養殖飼料。
分布範圍
田鱉分布於中國南方、南、北美洲,以及東南亞一帶,少量分布在中國北方。
生活習性
田鱉生活史為不完全變態發育,卵生。喜歡棲息在池沼、稻田、魚塘中,習慣於生活在水質變化小的山腳底窪、坑、溝、湖、塘中。它有較明顯的趨光性,傍晚時會向明亮處靠近。田鱉從夏季到秋季都生活在水中,但有時也會到陸地上過冬,常藏身在水邊的草叢之中。以葷食為主,以小魚、小蟲、水蠆,蝌蚪甚至小蛙為捕食對象。常用伏擊的辦法捕捉獵物,往往抓住水草,發現獵物後悄悄接近,然後進行捕捉,並用鐮刀一般的前肢抱住獵物吸其體液,但有是直接游上前去時吸其體液,一般不吃獵物的肉。一般以成蟲在池塘、湖泊或河流的淺層泥底中越冬。
其游泳的姿態與龍虱相同。它們翅膀較強硬,在夜間它能出水飛翔。雌成蟲產卵於水稻獲水草基部,卵較大。
被田鱉咬上一口所能帶來的痛苦是所有昆蟲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它的唾液能夠讓肌肉液化。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被田鱉咬上一口也會對人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儘可能不要靠近這些可怕的昆蟲。
食用價值
大田鱉是我國南方(如廣東地區)的一種美味佳肴,一般先放入水缸內空養幾天,然後放入冷水鍋里煮沸,撈出清洗後將足、翅、內臟去除,或油炸或滷水,風味可口。
人工飼養
可採用池養或玻璃缸飼養。
在底部鋪以小沙石,魚缸頂部用紗網覆蓋;種植較粗大的水草;以小魚、蝌蚪、紅線蟲、家蠅幼蟲、黃粉蟲幼蟲餵養,一次不可投放太多,2-3天投放一次;冬季要加溫;幼蟲孵化後要移至別的浴缸內,否則會相互殘殺;經常清理魚缸。養殖5-6月之後,田鱉成熟,捕撈時在水草多的地方用網補,或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夜間用燈光誘集,或用帶餌的樹枝來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