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邇項目(BELL:Business,Environment, Learning and Leadership)是由世界資源研究所發起,美國著名大學商學院參與並得到眾多跨國公司支持的國際環境教育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邇項目
- 外文名:BELL:Business,Environment,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 發起:世界資源研究所
- 類型:國際環境教育項目
項目背景:,目標:,貝邇項目與環境教育:,在中國實施貝邇項目的意義:,中國貝邇的發展,1)建立了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2)形成全國範圍的研究和教學團隊,3)編寫教材,4)五餘年的教學實踐碩果纍纍,5)成立中國研究中心,6)構建多方交流平台,7)構建可持續的環境信息交流平台,
項目背景:
貝邇項目於九十年代起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實施並得到很好地推廣,自2000年起在亞洲地區實施,國家環保總局宣教中心是該項目在中國的組織與協調機構。
貝邇項目旨在將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納入工商學院的課程之中。通過舉辦師資培訓,編寫教材及案例,提供最新資料和信息,幫助學校獲取與課程發展和學術研究有關的產業實踐和技能的變化,以及在政府、學術機構、商學院和企業之間開展經常性交流等方式,建立起聯繫緊密的工作網路,共同推進環境教育在更高領域的發展,使今天的商學院學生---未來的管理者在今後的決策中成為環境友好的夥伴。
貝邇項目於1991年起在美國5所著名大學商學院實施,1992年達到25所,很快就增加到100所;1994年拉丁美洲-BELL項目啟動,拉丁美洲13個國家的80所大學加入。目前全球已有300多所大學的MBA教育參與其中。隨著貝邇項目的展開,到2000年美國已經有3/4的商學院正式開設了環境課程,其中約有一半將其設為必修課,約1/5設了環境方面的學位或雙學位。美國的貝邇網路涵蓋了美國排名前50的商學院,開發了50餘個教學案例、教學模組、教學大綱和教案。1999年,貝邇項目被美國國家環境教育基金會授予國家環境成就獎。
目標:
貝邇的全局目標是指導企業領導怎樣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並且得到收益,使他們轉變成環境友好的合作夥伴,從而逐步將該項目按區域劃分的特性(劃分為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三個區域),轉化成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同時,也考慮到亞洲存在的地區間差異,世界資源研究所會繼續因地區差異提供不同的產品與服務,以滿足亞洲地區特殊的戰略需求。
貝邇項目與環境教育:
商學院是未來決定社會發展戰略的商務領導者成長的搖籃,他們易於接受新的觀念,諸如商業界在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定位,以及他們自身作為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等。為了配合商學院在發展中更多地融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課程,貝邇注重師資的培訓以及在院校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協助課程的發展,並且幫助學校安排與課程發展有關的產業實踐和理解技能必要性的變化。
2000年初,美國國家環境教育與培訓基金會因貝邇項目較好地把環境教育融合到學校的整個教育體系中,而授予世界資源研究所BELL 1999 年國家環境教育成就獎。
在中國實施貝邇項目的意義:
入世後,中國企業面臨著亟待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要求。在大學中推廣貝邇項目前瞻性的理念有助於中國的商務發展以及環境產業與國際接軌。貝邇項目在中國的實施,不僅將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高中國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產業與諮詢業的發展,而且也會豐富我國工商管理教育的內容,有助於我國的工商管理教育與全球同步。
中國貝邇的發展
首屆中國貝邇年會之後,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負責組織與協調貝邇項目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貝邇項目開展八年來,在課程實踐、教材編寫、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具體如下:
1)建立了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
目前,在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的推動下,貝邇綠色示範課程已分別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開設面向研究生和MBA學生的公共選修課,以環境公共政策和環境技術市場化為兩條主線,圍繞環境學原理、環境公共政策、環保公眾參與、環境經濟、環境投資與市場行銷等主題,使不同學校、不同學院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參與到環境公共政策的研究當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團隊合作、創新以及領導能力,培養具有較高環境素養的複合型人才,探索跨學科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創新與改革,為國家和地區公民可持續發展教育社會化提供案例,為高校與社會共享資源搭建平台。
結合5年多的實踐與反饋,課程不斷地和學員溝通,反覆的論證和修改,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包括——學院課堂教學、專業人士及企業領導講座、實地考察參觀、學生小組項目研究、講演和研討會等形式,以實地調查、案例分析和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結合中國最新的環境熱點確定研究題目,從問題入手,以解決問題和方案最佳化為最終目標,以全新的視角探討中國環境公共政策發展動向和改進途徑,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環境意識。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莫里斯·斯特朗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委員會前主任委員曲格平教授、美國著名環境專家萊斯特.布朗先生等國內外著名專家曾應邀為中國貝邇綠色課程授課,西門子、殼牌、通用電氣、長江生命集團、ITT(中國)、標緻雪鐵龍等國際著名跨國公司和地球之友、氣候集團、美國律師協會、自然之友、綠家園等環保NGO也與貝邇綠色示範課程的同學分享了其成功的案例。
2)形成全國範圍的研究和教學團隊
在教育部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MBA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支持下,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研究和教學團隊,設計數十所高校。其中核心成員包括: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的賈峰、崔丹丹,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陳章武、仝允桓、宋學寶、楊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王立彥、章錚、楊東寧,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張世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徐二明、宋華、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的劉靜玲、史江紅,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朱道立和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吳偉等20餘位教授。
3)編寫教材
成功編寫和翻譯出版了環境教學案例及工商管理環境教材
中國貝邇綠色示範課程在實踐中,組織學術界成功編寫了適合中國的環境公共課教材,主要有:《環境技術市場化——北京大學貝邇(BELL)綠色示範課程成果彙編》、《綠色管理》、《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環境科學案例研究》、《環境科學案例研究教師手冊》、《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案例集》等,受到業界的關注與好評,以上案例和教材大部分已經正式出版。
4)五餘年的教學實踐碩果纍纍
截至2008年12月,貝邇綠色示範課程已分別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開設了五屆共9期課程,累計培訓550餘名青年人,被新聞媒體譽為“培育中國綠色人才的西點軍校”,培養出的優秀青年在推動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中正在做出貢獻,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招聘的青年人大多都參與過貝邇綠色示範課程。該課程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面向社會開放,比如2008年春季班中,除了在校學生外,有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WWF、綠色和平、國際記者培訓機構、氣候組織等組織的近20位在職人員也旁聽了課程。
同時,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還在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面向教師和學生的7期“環境與發展論壇”,主題為“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企業如何應對環境的壓力和挑戰”、“工商管理學院的環境教育”、“企業、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和“工商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在成都、北京等城市及西安交通大學、寧夏大學、南京大學舉辦了6場貝邇綠色演講,主題為“綠色貿易壁壘”、“可持續能源之路”、“企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法與工商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近4000名教師、學生參加,取得良好的效果。
5)成立中國研究中心
成立中國貝邇工商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2004年,在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大連理工大學的合作下,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成立中國貝邇研究中心,目的是將貝邇課程推向更多的商業管理學校,同時加強國內高校與國際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合作。
6)構建多方交流平台
構建了高校、政府和企業與國際環境教育信息交流平台,探討可持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途徑
貝邇綠色示範課程邀請政府、企業、商學院和環境學院等專業人士講座,為課程提供鮮活的案例分析,並與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和MBA學生進行交流。同時,貝邇課程在全國已經建立了以400所管理學院、商學院和環境學院為主體的工作網路。
截止目前,已經舉辦七屆中國貝邇年會,結合當時環境領域的熱門話題,邀請中外知名專家,共同探討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分享貝邇綠色示範課程的經驗。探索高校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路徑,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莫瑞.斯特朗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委員會前主任委員曲格平教授、清華大學錢易教授、俄勒岡大學MikeRusso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曾應邀出席中國貝邇年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還為首屆中國貝邇年會的召開發來賀信。2003年,環境保護部宣教中心組織部分綠色課程教師參加在佛羅里達州大西洋大學召開的主題為“生態系統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商務教育的前景”的BELL2003全球年會;組織部分綠色課程教師負責老師前往西雅圖參加管理學術年會。中國貝邇年會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政府、企業與國際交流環境教育信息的平台,政府、學術機構、商學院和企業之間開展經常性交流等方式,建立起聯繫緊密的工作網路,共同推進環境教育在更高領域的發展,使今天的工商管理學院學生——未來的管理者在今後的決策中成為環境友好的夥伴,促進我國環境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7)構建可持續的環境信息交流平台
環保部宣教中心製作中國貝邇綠色示範課程網站,將中國貝邇綠色示範課程的全部內容搬到網路上,實現信息共享。同時,還編制中國貝邇簡訊,定期向政府機關、高等院校、跨國公司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