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希爾,J.R.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91年5月22日
- 性別:男
社會評價,他和他的作品,芮虎:貝西爾詩選譯,Neckar bei Nuertingen,圖賓根,和聲,Urach,
社會評價
貝希爾是德國當代著名詩人,他的思想和創作都經歷了急劇的轉變。他原是一個具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反叛者,後來成為為無產階級事業服務的革命者;在創作上,他原是一個只表現個人感受並要打破一切文學傳統的表現主義詩人,後來成為反映時代重大問題並自覺地繼承古典詩歌傳統的革命詩人。
他和他的作品
貝希爾最初的詩集《搏鬥著的人》(1911)和《沒落與勝利》(1911)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號召民眾革命成了他的詩歌的主題。但有些詩近於口號,而且他仍採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詩的形式不能很好表達內容。詩集《致所有的人》(1919)也號召“所有的人”起來革命,但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20年代初,他努力探求適合表現新內容的新形式,但未成功。這個時期他主要揭露帝國主義準備戰爭,主要作品有《王位上的屍體》(1925),長篇小說《萊維西特,或唯一正義的戰爭》(1926),短篇小說《銀行家奔向戰場》(1926)等。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從古典文學中吸取營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趨於成熟,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詩集《飢餓的城市》(1927)是創作傾向轉變的標誌。《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則是這個時期最好的作品。
隨著流亡生活的開始,貝希爾的創作進入了新的時期,即創作的成熟期,大部分優秀詩篇產生於這個時期。這些詩的中心主題是對祖國的懷念、憎恨和希望。人們稱這些詩為“德國詩”。主要詩集有《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負》(1938)、《1935至1938年十四行詩集》(1939)、《德國在呼喚》(1942)等。同時還寫了劇本《冬季戰役》(1952)和長篇小說《告別》(1940)。《冬季戰役》描寫德軍在莫斯科郊外的失敗。《告別》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描寫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同時展現了20世紀以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社會的畫面。
1945年,貝希爾回國,為德國有了新生的希望感到欣慰,同時對人民所遭受的浩劫和面臨的困難感到憂慮。這種心情是他戰後初期詩歌的主題。50年代,他的詩表現了對德國前途的極大關注。主要詩集有《返鄉》(1946)、《德國十四行詩,1952》(1952)、《世紀中葉的步伐》(1958)。此外,還創作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的歌詞。
50年代,他也致力於文學理論、特別是詩歌理論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保衛詩歌》(1952)、《詩的信仰》(1954)、《詩的力量》(1955)、《詩的原則》(1956)等著作。他的《1950年日記》(1951)也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寧瑛)
芮虎:貝西爾詩選譯
Neckar bei Nuertingen
努廷根旁的內卡河
河岸是這樣平坦,連草地
也與河水一起平靜地流淌。
融合一片無邊的綠色,
在滿溢中拉著一切前行!
蘋果花盛開,暮色柔和
籠罩田野,花朵從你內心綻放。
靜謐,只有河流,花朵...我希望:
自己長住這裡,這是我的家園。
落葉遍地,我坐在木桌邊
給我來一大杯啤酒。
夜晚,即使我不再相信上帝,
也充滿神奇和謎語。
喔夜晚,星星月亮和風使你生氣盎然--
內卡河,我是否還能和你共度時光?
Tuebingen oder die Harmonie
圖賓根,和聲
我可以這樣寫詩嗎?像這裡的一切
巧妙地搭配,各自都有自己的位置。
黑色不是太多,亮色也充足:
古堡,石橋和街道布局
向古堡上延伸;藏著的不是很多
而又看不見全部。內卡河的
波浪也自有尺度:波光蕩漾
與泉源相比已經好像湖泊
水脈清晰。這一切是如此
規範,層次樸素而又豐富
仿佛永恆的對話,其中不乏
聲音,萬物有問有答。
古堡對石橋說,石橋俯身
與流水談晤,光亮,在黑暗中自語。
Urach
烏拉黑
不知為何要把你思念,
天色漸漸發黑,寂靜。
我要寫最好的詩篇贈你
並且只說:“我好喜歡你。”
你是一個小城,一切自然:
廢墟,綠坡,還有鱒魚小溪。
你把我從路上拾回
並給我蓋了座溫暖的家。
喔,太妙了,裸著身體曬太陽,
好多夢,只要實現一個就怡然!
夜晚我們爬上山崖
站在那裡,為星光迷惘。
我們用眼睛望得好遠,那裡潮氣生長,
是綿延的黑森林和隱約的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