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舞(派潭貔貅舞)

貔貅舞(派潭貔貅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增城派潭貔貅舞又稱為“客家貓舞”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年節、甚至單位落成典禮、開店鋪、建新房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除了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的意圖,還蘊含著驅邪之意。“客家貓舞”承載著當地客家人的古樸民俗風情,是客家人強身健體,保衛家園的一種體現,也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如今派潭貔貅舞以佳松嶺村的貔貅隊為代表,為傳承貔貅舞文化努力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貔貅舞
  • 地理標誌:廣東省廣州市增城派潭鎮
  • 非遺級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時間:每逢喜事年節時
  • 作用:喜慶吉祥、驅邪之意
一、起源,二、傳說,三、歷史,四、增城派潭貔貅舞特點,五、貔貅舞,六、派潭佳松嶺村貔貅隊規,七、派潭貔貅舞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八、派潭貔貅舞的價值,

一、起源

增城貔貅舞是當地客家人的傳統舞蹈節目,又稱“舞客家貓”、“舞客家獅”、“舞醒獅”。目前,關於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它興起於明末,二是說它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遷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約270年。而在廣東湛江吳川市梅菉頭村,也同樣流行著貔貅舞,但這兩者並不一樣,具體不同於歷史傳說以及表演形態,從派潭文化站前站長張淀淵的訪談中得知,增城派潭的貔貅舞,相比於吳湛江川,更大可能是從河源新豐附近傳入。
表演中的貔貅表演中的貔貅

二、傳說

關於派潭貔貅舞的傳說已經沒有詳細記載了,民間流傳最廣的有兩個版本一個傳說與西遊記頗有淵源,另一個則是紫薇仙人召喚猴子降伏貔貅的故事。
版本一
相傳貔貅是龍的第九子,頭像獅、身像虎,是以財為食,只進不出的一種兇猛但又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的動物。傳說唐代唐僧西天取經路上,途徑嶺南,當時嶺南村民發生一種來歷不明病瘟疫在流傳,無法醫治。人們在痛苦煎熬之中,聽說需貔貅才能解除人們的痛苦,消除瘟疫。後來,唐僧在崑崙山石燕洞發現貔貅,就叫徒弟孫悟空同沙和尚兩人,想方設法都要順服兇猛的貔貅,來為人們消災解難,排除痛苦。徒弟二人經過一場離奇曲折的打鬥,方把兇猛的貔貅馴服,把貔貅帶下山,同人們消災解難,村民才度過大難得平安。當時人們對唐僧師徒幾人和貔貅感恩不盡。故每年七月七日,都貔貅舞來作為對貔貅敬仰,同紀念慶賀。後來,逢年過節,喜慶的日子都要貔貅舞來慶賀祝福,明年會過得更好,更加風調雨順、如意吉祥、代代平安,相傳到今。
版本二
貔貅,一個神仙召猴子降伏怪獸的故事。“貔貅舞”的習俗和舞龍舞獅一樣,有將邪氣趕走、帶來好運的作用。貔貅舞源於一個傳說。傳說紫微仙人上山遇見一隻兇猛無比的貔貅。紫微仙人右手搖蒲扇,左手拿青,把惡獸引下山。誰知,這隻大貔貅一會伸直腰部洋洋得意,一會俯伏身子面露兇相。仙人靈機一動,想到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於是仙人一邊用青引誘著貔貅,一邊尋找觀望孫悟空,好不容易把青猴召喚來了。青猴機靈得很,在貔貅身邊躥來躥去,把貔貅弄得團團轉,貔貅果真變得和善了很多。在貔貅舞中,紫微仙人就是大頭佛,青猴和黃猴都是孫悟空的化身。
這就是派潭貔貅舞的歷史傳說,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派潭貔貅舞的表演形態方面,表演角色有大頭佛(沙和尚/紫微)、猴子(孫悟空)、貔貅以及小貔貅,有所區別於吳川貔貅舞設定的表演角色紫微仙人、土地爺、樵夫、貔貅。

三、歷史

“客家貓舞”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在當代老藝人的記憶中,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客家貓舞”最興旺的時期,男女都可表演。改革開放以後,受社會經濟轉型的影響,“客家貓舞”快速衰敗。
增城派潭貔貅舞幾百年來以張氏家族傳承為主,當地把張永木以及他的堂哥定為第三代傳承人,通過對張永木老人的訪談,了解到派潭貔貅舞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時期。
派潭中學貔貅舞隊活動合照派潭中學貔貅舞隊活動合照
1.興盛時期(二十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派潭貔貅舞最興旺的時期,男女都可表演。1963年,在張永木的哥哥學成出師以後,張永木開始跟隨自己的父親學習貔貅舞,在他的記憶中,那一年可以說是文革前貔貅舞最活躍的一年。
2.衰落時期(1966年—1976年)
政治運動的展開,貔貅舞被視為是封建迷信的活動,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因素影響,貔貅舞的傳承人們詢問了政府人員,他們都表示貔貅舞是不合法的,不能進行此類活動。而那時紅衛兵甚至要求貔貅舞以及其他傳統活動全部停掉。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1967年,張永木的父親去世,此後,張永木只能跟自己的堂哥張文亮學習貔貅舞。就這樣,隨著政治運動的展開,派潭貔貅舞逐漸衰落,消失在大眾的視線里,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忘,到後來甚至瀕臨失傳,只有張永木和他的堂哥張文亮默默進行著。
3.曲折發展時期(1976年至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政治運動的結束,張文亮與張永木又重新開始了貔貅舞,雖然表演的題材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傳統的表演不一樣,但總算是讓貔貅舞回到了大眾的視線,低潮過後的貔貅舞開始復甦,整個派潭每個村落都有貔貅舞隊,隊伍人數甚至達到了四五十人,而且重新出現了女生隊伍,貔貅舞又興旺了一段時間。但因為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化,貔貅舞已經無法回復五六十年代的興盛。
到了八十年代,貔貅舞再次陷入了低迷,增城的大部分鄉鎮已不再表演貔貅舞,貔貅舞隊也隨之解散了,貔貅舞又再次陷入了低迷。直到2005年,增城區在荔城街棠村成立了一支貔貅舞隊。而後,在政府下,2007年,增城派潭貔貅舞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文亮和張永木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9年,派潭中學貔貅社團成立,由省級傳承人張永木進行授課。2009年開始,鐘偉宏老師被增城市文化館聘為“貔貅進校園”活動負責人,到了2009年5月16日,他被確定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12月,貔貅舞區級培訓基地在派潭中學順利掛牌,鐘偉宏老師被聘為“區級傳承基地”負責人。
張永木和鐘偉宏老師與貔貅舞隊日常合照張永木和鐘偉宏老師與貔貅舞隊日常合照
如今,堂兄去世,張永木師傅既會在周末的時候在佳松嶺村貔貅舞培訓基地教導學員們,也會在每周二、周四在派潭中學貔貅舞社進行授課,還經常帶著隊伍外出表演,以他的熱愛,為貔貅舞的傳承和發揚默默奉獻。如今,政府也十分重視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常邀請隊伍外出表演,並給予經費支持。
張永木老師指導學生練習張永木老師指導學生練習
貔貅舞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得以傳承,但仍然面臨著挑戰,年輕一代如何去接受傳統民俗活動;當今社會要如何支持和保護貔貅舞等民俗活動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四、增城派潭貔貅舞特點

客家人遷徙各地,因此不同地區都有著同樣卻各具特色的貔貅舞,而增城貔貅舞的特點則有以下幾點:
1.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獨特
除了長長的“貓身”,它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猴臉,遠看像一個貓頭。現存的“貓頭”基本有兩種,一種在頭頂有一支獨角,另一種則沒有角。其次,“貓頭”的製作材料以泥巴和紙張為主,程式較為簡單。
2.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樣化,有貔貅、大頭佛(又稱沙和尚)、猴子(又稱孫悟空)。
3.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貓,有性別之分。通常,如果出現一隻“大貓”和一隻“小貓”,則代表“貓媽”和“貓仔”;若只有一隻“貓”出現,則是“貓公”。
4.增城貔貅舞的表演過程特色鮮明。每場戲之前都有“打四門(即四個方向)”,即拜四方土地神的儀式。
上述特徵也賦予了增城貔貅舞獨特的價值。首先是文化價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傳統表演節目,是廣東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廣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其次社會價值。“客家貓舞”承載著當地客家人的古樸民俗風情,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

五、貔貅舞

1.在鑼鼓伴奏結束後,由沙和尚一手拿著扇子和樹青一手拉著貔貅出場進行打四門,沙和尚想辦法順服貔貅,坐在貔貅尾巴進行刺牙、挖耳屎。王猴出場,望四方、觀天色看到沙和尚坐在貔貅尾巴,立即過去將他作弄,看見王猴師蛋,千方百計想拿到手,二人進行差馬、抽籤等。貔貅正在睡目,醒來之後,刷牙、洗面及梳身,然後王猴進入貔貅肚裡,沙和尚辨別中間哪個是王猴,用扇將它打一下,叫它舉起手來,舉了三次已捉到。用腳壓住進行梳頭、抹鼻,打了三拳,王猴不服,就跑了。沙和尚進行挖井、洗面貔貅看見進行三次飲水,又將它的樹青吃掉。沙和尚想要回樹青,三次玩要,將樹青還給他。在鑼鼓伴奏下,帶著貔貅進入虎頭門。
2.拳術
3.五色(鍬仔、雙刀、筷耙、混排、二棍)
4.五色尺、二尺、四尺、六尺等。
5.台面表演或王猴翻架,全場結束

六、派潭佳松嶺村貔貅隊規

1.熱愛貔貅文化,熱愛貔貅隊。忠實表現,努力學好武藝為村作貢獻。
2.自覺遵守隊規,學習時保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刻苦勤奮的認真態度。
3.尊師重教、不驕不躁、勤奮苦練、敢於吃苦、樹立良好武德思想觀。
4.服從分配、勇挑重擔,責任心強。自覺維護集體利益。
5.為了傳承貔貅文化,更加發揚光大團結友愛,要樹立以隊為家的思想觀,以團體利益為最高利
佳松嶺貔貅舞隊隊規佳松嶺貔貅舞隊隊規
益,肯為團結作貢獻。

七、派潭貔貅舞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

1.傳播方式趨於傳統
在貔貅舞的傳播方式上,受訪者表示目前當地仍未利用網際網路的渠道進行貔貅舞的宣傳和推廣,採取的方式是仍是比較傳統的,主要是通過大型文藝活動的舉辦和居民們的口口相傳來達到傳播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年長的貔貅舞傳承人對網際網路技術不熟悉,無法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對貔貅舞進行宣傳,另一方面是因為熟悉網際網路技術的貔貅舞青少年繼承人匱乏,大多青少年對貔貅舞的傳承意識較為薄弱,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貔貅舞的傳承與發展。
2.活動經費不足
自2007年貔貅舞成功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當地政府對貔貅舞的傳承與發展給予重視,並為貔貅舞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然而貔貅舞作為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需要當地投入大量的資金,包括製作和購置貔貅舞表演所需的服裝和道具、建設訓練場地、組建和維持貔貅舞隊伍等方面的投入,政府的經費投入有限,僅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從受訪者那裡得知,派潭鎮多個村落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村委本身資源有限,因此也難以支持貔貅舞隊伍的組織和維持以及貔貅舞活動的開展。
3.青少年傳承人數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雖在佳松嶺貔貅舞基地和派潭中學貔貅舞基地培養了一批青少年貔貅舞隊員,但總體上貔貅舞繼承人數量仍呈現出不足的狀態。受訪者表示貔貅舞傳承人分布不均,除了以貔貅舞為傳統習慣的佳松嶺村等村落,大部分村落出現傳承人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狀況,出現此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村落受貔貅舞的影響程度較低,因此未能形成濃厚的保護和傳承貔貅舞的氛圍。由於大多數村落經濟發展較為落後,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再加上傳習的場所和傳授的渠道的制約,導致了相應的傳承人數量較少。
4.專業人才匱乏
對於貔貅舞這項民俗活動而言,比較專業的師傅已經越來越少,目前增城地區貔貅舞主要繼承人只有張永木一人。從受訪者那裡得知,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增城大多數村落組織貔貅舞隊伍的重要阻礙。一些村落受貔貅舞影響程度較小,且當地比較專業的師傅大多數年紀較大,因此很難組織和培訓貔貅舞隊伍。
5.民眾對民俗活動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地大多數年輕人認識不到貔貅舞這項民俗活動對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傳承和保護貔貅舞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根據受訪者,當地大多數青年人外出務工,對貔貅舞的認識和認可程度較低,對貔貅舞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不足。由於當地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大多數年輕人在外維持生計,大都春節期間回家甚至不回家,無暇參與相關活動,因此大多數年輕人對貔貅舞的認識和認可程度都較低。
總體而言,增城派潭貔貅舞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的發展現狀總體上趨向良好態勢,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和發展困難,增城派潭貔貅舞的發展,仍有進步空間。

八、派潭貔貅舞的價值

增城派潭貔貅舞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年節、甚至單位落成典禮、開店鋪、建新房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除了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的意圖,還蘊含著驅邪之意。
1.文化價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傳統表演節目,是廣東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廣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2.社會價值。“客家貓舞”承載著當地客家人的古樸民俗風情,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
準備出演的貔貅舞隊準備出演的貔貅舞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