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舞(廣東湛江吳川市)

貔貅舞(廣東湛江吳川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貔貅舞是流行於廣東湛江吳川市梅菉頭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當地民眾都要舞貔貅,或配合國技武術隊伍和各式飄色,共同遊行表演慶賀節日,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寄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貔貅舞
  • 時間: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
  • 地點:廣東湛江
  • 作用:祈福驅邪,保佑平安
舞蹈起源,關於貔貅,舞蹈發展,貔貅舞特徵,貔貅舞價值,

舞蹈起源

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廣東湛江的吳川市梅菉頭的民眾都要舞貔貅(讀音píxiū),或配合國技武術隊伍和各式飄色,共同遊行表演慶賀節日,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這種古老又獨一無二的民間舞蹈,至今已承傳27代人。

關於貔貅

貔貅是傳說中的怪獸,獸頭直徑寬1米左右,蒙著黑白兩色為主的薄布,獸身為一塊長約2米、黑白斑駁的長布,尾部為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舞動時,貔貅的眼、耳、口、須能分別作出眨瞼、扇動、開合和拂動等動作。當地民眾告訴記者,貔貅舞類似民間的舞獅子,但貔貅的神態和獅子截然不同,複雜的舞蹈花樣和形式更是獨絕。
吳川梅菉貔貅舞.吳川梅菉貔貅舞.
貔貅貔貅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百解,共四個名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舞蹈發展

近幾年來,經過民間藝人的提煉和創新,貔貅上牌山(又名盾牌疊羅漢)和牌山頂上采青等舞法成為貔貅舞中最精彩的一幕。街道兩旁的住戶和店輔,在貔貅舞遊行隊伍經過前用竹竿系根長紅繩,扎吊著紅包和幾片青菜葉,“懸青”以獎贈演員。采青時,貔貅舞的演員數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層人塔。貔貅從人梯登上“塔”頂,在上面起舞、采青。舞蹈時,人塔隨著鑼鼓節奏慢慢旋轉移動。
貔貅舞採用鑼鼓擊樂伴奏,從貔貅出場、撲食、翻滾、搔癢、戲水到登上塔頂采青等動作,分別為輕、柔、緩、急、強、勁。全套動作包括牌過山、過橋、上小山丘、疊牌山、上牌山等。舞蹈風格剛柔相濟,以剛為主,通過人體相疊,高空舞耍,運用了雜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間感大大增加,且具有奇、險、趣的特點。

貔貅舞特徵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舞貔貅也就是貔貅舞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年節、甚至單位落成典禮、開店鋪、建新房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除了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的意圖,還蘊含著驅邪之意。與其它地方相比,增城貔貅舞的特點非常鮮明。
第一,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獨特——除了長長的“貓身”,它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猴臉,遠看像一個貓頭。現存的“貓頭”基本有兩種,一種在頭頂有一支獨角,
第二則沒有角。其次,“貓頭”的製作材料以泥巴和紙張為主,程式較為簡單。
第三,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樣化,有貔貅、大頭佛(又稱沙和尚)、猴子(又稱孫悟空)。
第四,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貓,有性別之分。通常,如果出現一隻“大貓”和一隻“小貓”,則代表“貓媽”和“貓仔”;若只有一隻“貓”出現,則是“貓公”。
第五,增城貔貅舞的表演過程特色鮮明。每場戲之前都有“打四門(即四個方向)”,即拜四方土地神的儀式。

貔貅舞價值

一.文化價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傳統表演節目,是廣東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廣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二.社會價值。“客家貓舞”承載著當地客家人的古樸民俗風情,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