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鞭蟲病

豬鞭蟲病

豬鞭蟲病(Trichuriosis)是由豬鞭蟲(豬毛尾線蟲)引起的,又稱豬毛尾線蟲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鞭蟲病
  • 外文名:Trichuriosis
  • 原因:豬鞭蟲
  • 又稱:豬毛尾線蟲病
簡介,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剖檢特徵,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預防,治療,

簡介

蟲體為乳白色,前部細長,後部短粗,外觀極似馬鞭,故稱鞭蟲。我國各地均有報導,長期以來一直是影響養豬業發展的一個普遍問題。

病原

豬鞭蟲(豬毛尾線蟲)屬於毛首科(Trichocephalidae),蟲體呈乳白色,前部為食道部,細長,內含由一串單細胞圍繞的食道;後部為體部短粗,內有腸管和生殖器。雄蟲長20~52mm,雌蟲長39~53mm,食道部占蟲體全長的2/3。蟲卵呈棕黃色,呈腰鼓狀,卵殼厚,兩端有塞,寄生於豬和野豬的盲腸,也寄生於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因而本病具有一定的公共衛生方面的重要性。
成蟲在盲腸中產卵,卵隨糞便排到外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約經3周時間發育為感染性蟲卵(內含感染性幼蟲)。蟲卵隨飼料及飲水被宿主吞食,幼蟲在小腸內脫殼而出,第8天后移行到盲腸和結腸並固著在腸黏膜上,經1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成蟲的壽命為4~5個月。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發生於幼畜,1.5個月齡的仔豬即可檢出蟲卵,4月齡的豬,糞便中蟲卵數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齡以上的豬很少感染。由於厚厚的卵殼保護,蟲卵的抵抗力極強,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發病率最高。

臨床症狀

感染輕者一般無明顯症狀。若寄生幾百條即可出現症狀,輕度貧血,間隙性腹瀉,日漸消瘦,被毛粗亂。嚴重感染(蟲體達數千條)時精神沉鬱,食慾減少,結膜蒼白,貧血,頑固性腹瀉,糞稀薄,有時夾血絲或血便。身體虛弱,弓腰吊腹,行走搖擺。體溫39.5~40.5℃,死前排水樣血色糞,帶黏液。最後因呼吸困難、脫水、極度衰竭而死。

剖檢特徵

盲腸、結腸充血、出血,結腸黏膜上布滿乳白色細針尖樣蟲體,蟲體鑽入處形成結節,有的結節呈圓形囊狀物。

病理變化

盲腸和結腸出現出血性壞死、水腫和潰瘍,還有結節蟲病所類似的結節,結節中含有蟲體或蟲卵。

實驗室診斷

可進行糞檢,若查出蟲卵(呈腰圓形,兩端有塞狀結構,殼厚,外殼光滑、黃褐色)即可確診。

預防

仔豬斷乳時應驅蟲1次,經1.5~2個月後再驅蟲1次。搞好欄舍衛生,定期消毒或鏟去一層表土,糞便漚制發酵,以消滅蟲卵。

治療

1.敵百蟲100毫克/千克體重,拌料餵服或灌服。隔3天后,對病重的給口服補液鹽和痢特靈10毫克/千克體重,每天1次,連用2天。
2.驅蟲淨(噻咪唑)2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或配成3%~10%濃度,15~20毫克/千克體重,肌注。
3.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36小時後即可排蟲。
4.左旋咪唑7.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或肌注。5.羥嘧啶2~4毫克/千克體重,溶於水後灌服(嚴禁注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