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中藥)

豬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豬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豬科
  • :豬屬
  • :豬
  • 分布區域:遍及全國
  • 採收時間:宰殺後
  • 用量:30-60g
  • 貯藏:冷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鹹,性微寒。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效

補腎滋陰,養血潤燥,益氣,消腫。

主治

用於腎虛羸瘦,血燥津枯,燥咳,消渴,便秘,虛腫。

相關配伍

1、治疫症邪火已衰,津不能回者:鮮豬肉數斤,切大塊,急火煮清湯,吹淨浮油,恣意涼飲。(《溫熱經緯》)
2、治津枯血奪,火灼燥渴,乾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
3、治上氣咳嗽:用豬肉半斤。連骨煮,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普濟方》)
4、治十種水病不差:豬肉一斤(切)。米半升,上於豉汁中煮作粥,著姜、椒、蔥白,空食之。(《食醫心鏡》)
5、治乳汁少:用精豬肉,或豬蹄煮清汁,和美味調益元散五七錢,食後連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周回,乳汁自下。(《衛生易簡方》)
6、治傷寒毒氣攻手足虛腫,及疼痛欲脫:豬肉一斤,桃葉一斤。上以水一斗五升,煮令肉熟,去滓,看冷熱,用漬手足。(《聖惠方》)
7、治小兒火丹:豬肉切片貼之。(《綱目》)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30-60g。外用:適量,貼敷。

禁忌

濕熱、痰滯內蘊者慎服。

採集加工

宰殺後,刮除豬毛,剖腹去內臟,取肉鮮用或冷藏備用。

形態特徵

豬的品種繁多,達150多種,形態也有差異。基本特徵是: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後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雜食性家養牲畜,繁殖力強,孕期約4個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相關論述

1、《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於古則無征,試之於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於後世。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厚味也。又按豬肉生痰,惟風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乾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泥於豬肉生痰之說也。”
2、《醫林纂要》:“豬,甘鹹寒,滋潤肌膚,和柔筋骨,通利臟腑,滲達津液,水畜也。日用奉養耆老皆不可缺,老人肥澤枯澀,尤賴滋潤以為養,諸家本草皆甚言其無益有損,是猶平時吃飯不見飯之益,及飽食傷胃,乃謂飯為傷人,其通論哉!貧賤經月無肉,及偶獲肉食,則筋力頓強,精神頓強,精神頓倍,孰謂無補哉?惟動風發疾則有之,蓋過於肥膩反易滯。多食肉以至生痰動風發痼疾亦猶是也。若傷寒初起及大病新愈,則忌油膩,又不獨此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