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名稱由來,利用歷史,形態特徵,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種子繁殖,扦插繁殖,栽培技術,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防治,採收與留種,主要價值,營養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
植物學史
名稱由來
因其葉如馬齒,性滑似莧,故名馬齒莧,在《本草綱目》中有所記載。武帝劉秀在中國河南南陽地區斷糧時,因食馬齒莧保住性命便封它“永不死”,又稱“長命菜”、“長壽菜”。
利用歷史
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中國著名的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2008年重新輯錄出版,書內原文是:“莧實,味甘,寒。主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一名馬莧”。馬莧即馬齒莧,此處是混淆了它和莧實的關係,但其文字內容實際的描述對象就是馬齒莧。
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後南朝梁陶弘景增補其缺。涉及馬齒莧的有5個藥方:1.治癬疥漆瘡諸惡瘡方。治反花瘡,用馬齒莧一斤,燒作灰細研,豬脂調敷之;2.治面皰發禿身臭心惛鄙醜方。燒好礬(礬)石,作末,絹囊貯。常以粉腋下,又用馬齒、礬石,燒令汁盡,粉之,即瘥(按:治癒);3.治卒毒及狐溺棘所毒方。治馬咬人毒入心,馬齒莧湯食之,瘥;4.治卒蠍所螫方。馬莧、大蒜,又嚼乾薑,塗之,佳;5.治卒中射工水弩毒方。馬齒莧搗飲汁一升,滓敷瘡上,日四五遍,則良驗。諸方重在言說馬齒莧治瘡解毒的功用,並首提馬齒莧可治狐臭,這與全書備急的性質相契合。
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書成於永徽三年,6處藥方用到馬齒莧:治齒痛、疔腫、狐臭、痔九漏、反花瘡和小兒丹毒。其中治齒痛、治九漏是首次提及,治丹毒方的對象擴大到了小兒,治狐臭一方說“治狐臭,馬齒菜一束搗碎,以蜜和作團,以絹袋盛之,以泥紙裹濃半寸曝乾,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使熱,勿令冷,先以生布揩之,夾藥腋下,痛久忍之不能,然後以手勒兩臂,即瘥”,其用蜜而不用礬等做法異於葛洪,應該是依據了當時的生活經驗。顯慶四年,蘇敬等23人奉敕撰《新修本草》,史稱《唐本草》,記“馬莧,亦名馬齒草,味辛,寒,無毒。主諸腫,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症癖,小兒尤良”,新增述馬齒莧有治療反胃和止血的功效。
從漢代一直到清朝,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古籍記載了馬齒莧的在醫藥、食用等方面的利用,不再一一詳細解說,附表如下。
形態特徵
馬齒莧植株全株無毛。
莖
莖平臥或斜倚,較少直立,伏地鋪散,多分枝,呈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
葉
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長1~3厘米,寬0.6~1.5厘米,似馬齒狀,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呈現暗綠色,下面呈現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
花
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頂,午時盛開;苞片2~6片,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片,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片,稀4片,黃色,長3~5毫米,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稍合生;雄蕊通常為8枚,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呈線形。
果實及種子
蒴果呈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
產地生境
廣布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
生長習性
馬齒莧性喜高濕,耐旱、耐澇,具向陽性,生存力極強;喜肥沃土壤,適宜在各種田地和坡地栽培,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較好。其發芽溫度為18℃,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當溫度超過20℃時,可分期播種,陸續上市。保護地栽培可進行周年生產。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馬齒莧進行種子繁殖所用種子都是頭年從野外採集或栽培時留的種。其種子籽粒極小,整地一定要精細,播後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出苗。 規模種植推薦使用電動多行小粒播種機,種子用量可降低至750 g·hm-2。取適量種子與細沙土按照1∶100的質量比攪拌均勻。播種行距5 cm、深度5 mm。緩慢平穩地向前推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多條溝的開溝、播種、覆土與壓土等步驟,大幅度提高播種效率和質量,並且達到稀化、勻化的播種要求。
扦插繁殖
扦插枝條從當年播種苗或野生苗上採集,從發枝多、長勢旺的強壯植株上採集為好,每段要留有3-5個節。扦插前精細整土;結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扦插密度(株行距)3厘米×5厘米,插穗入士深度3厘米左右,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和適當的蔭蔽,一周后即可成活。
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野生馬齒莧常見的有寬葉莧、窄葉莧和觀賞莧3種,其中寬葉莧莖粗、葉片大而肥厚、較耐旱,是人工栽培的首選品種[20]。目前已從野生寬葉莧中選育出菜用馬齒莧,植株高大,莖直立或半直立生長,生長勢強、葉片肥大、產量高、酸味極小、品質好,但耐低溫能力不如野生馬齒莧。
整地施肥
宜選地勢高、向陽、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或黏壤土。每667 m2施優質農家肥2 500 kg、磷肥50 kg左右作底肥,澆足底墒水,深翻25 cm,撿出雜草並耙平,作成1.2~1.5 m寬的畦,高25 cm。
播種
春季到秋季均可播種。河南省一般春季3月底4月初播種,其他地方氣溫控制在15℃左右可播種。如果是保護地(塑膠大棚、地膜、溫室)栽培,無嚴格播種期限制。條播,行距25 cm,溝深2 cm,將種子與5倍左右的細沙或乾燥細土混勻,均勻撒於溝內,輕輕用土覆蓋即可。每667 m2用種量500 g左右。
田間管理
雖然馬齒莧適應性很強,但在水肥充足時生長更好,具有鮮、嫩、綠的優良商品特性,因此在營養生長期及時補充水肥。生長期間,每次採收後追肥1次,每667 m2撒施尿素5 kg,隨後澆水。生長期間注意除草。馬齒莧為一年生植物,會出現現蕾開花,若現蕾,可多次摘心,並追施氮肥,促枝葉生長,延遲開花,提高馬齒莧產量和品質。
病蟲防治
馬齒莧抗性強,病蟲害少,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葉斑病。白粉病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葉斑病用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採收與留種
馬齒莧可一次播種多次採收,一般苗高15~25 cm時即可採摘,每次採摘根部留3個主莖節,利於生長和下次採摘。開花20天左右種子成熟,為防止種子成熟時自然開裂,開花後蒴果呈黃色時採種。採收時將馬齒莧整株割下,及時攤曬5~7天,攤曬稍薄,將種子分次抖落,然後揚淨,乾後貯藏備用。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馬齒莧含有豐富的二羥乙胺、蘋果酸、葡萄糖、鈣、磷、鐵以及維生素E、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馬齒莧在營養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的ω—3脂肪酸含量高於任何植物。ω—3脂肪酸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酸的吸收,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改善血管壁彈性,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
馬齒莧含有大量鉀鹽,有很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含胡蘿蔔素,能促進潰瘍的癒合;含豐富脂肪酸,起到預防心臟病的作用。但脾胃虛寒、腸滑腹瀉、便溏者及孕婦禁止食用馬齒莧。
食用價值
馬齒莧可當蔬菜食用,《本草綱目》中將其歸入菜部,並記載:“人多采苗煮曬為蔬”。以往民間曬乾,用鹽醃製後當鹹菜食用。
馬齒莧生食、烹食均可,柔軟的莖可像菠菜一樣烹製。不過如果對它強烈的味道不太習慣的話,就不要用太多。馬齒莧莖頂部的葉子很柔軟,可以像豆瓣菜一樣烹食,可用來做湯或用於做沙司、蛋黃醬和燉菜。馬齒莧和碎蘿蔔或馬鈴薯泥一起做,也可以和洋蔥或番茄一起烹飪,其莖和葉可用醋醃泡食用。
藥用價值
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止血,常用於疼痛、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支氣管哮喘、助產、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綜合徵、脂肪肝、急性肝損傷、肝纖維化、痢疾、扁平疣、結腸炎及癌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