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偽裸頭絛蟲病

偽裸頭絛蟲病(Pseudanoplocephalosis)是由克氏偽裸頭絛蟲寄生於豬小腸引起的。偶見寄生於人。最初於斯里蘭卡野豬體內發現本蟲,之後在印度、中國、日本的豬體也有發現。近年來陝西、遼寧等地相繼有人體病例報告。

基本介紹

  • 外文名:Pseudanoplocephalosis
  • 別名:豬偽裸頭絛蟲病
  • 常見病因:克氏偽裸頭絛蟲寄生
  • 常見症狀:被毛粗亂無光澤,生長發育受阻,消瘦
概述,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防制措施,

概述

該種的同種異名較多,最近鑑定認為日本偽裸頭絛蟲、盛氏偽裸頭絛蟲、盛氏許殼絛蟲和陝西許殼絛蟲均為該種的同種異名。

病原

偽裸頭絛蟲蟲體呈乳白色,大小為97~167cm×0.38~0.59cm。頭節上有4個吸盤,無鉤,頸節長而纖細。體節分節明顯,寬度大於長度。睪丸24~43個,呈球形,不規則地分布於卵巢與卵黃腺的兩側。卵巢分葉,位於體節中央。卵黃腺形狀不規則,位於卵巢後部。孕卵子宮呈線狀,子宮內充滿蟲卵。卵呈球形,直徑為51.8~110.Oµm,棕褐色或黃褐色,內含六鉤蚴。
豬是本蟲的主要終末宿主。中間宿主為鞘翅目的一些昆蟲,它們孳生於米、面、糠麩的堆積處。豬和人的感染是由於誤食含似囊尾蚴的甲蟲所致。褐家鼠在病原體的散布上起重要作用,其感染率可達21.88%。

流行病學

此病在我國陝西、甘肅、遼寧、山東、河南、江蘇、上海、福建、廣東、雲南、貴州等地呈地方性流行。陝西延安和關中的部分地區的感染率達24.4%~29.4%,主要感染仔豬。
赤擬谷盜等昆蟲為常見的倉庫害蟲,大量孳生於米、麥、麵粉、玉米粉、混合飼料和酒麴等堆積處,尤以陰暗潮濕、發霉飼料的堆放處孳生最盛,豬通過吃飼料而遭受感染。飼料堆積處不但是中間宿主的孳生地,也是鼠類大量出沒之處,它們在病原體的擴散上起著重要作用。此外,糧食運輸和加工過程亦可導致病原體的擴散。

臨床症狀

輕度感染不顯症狀,重度感染時,患病豬被毛粗亂無光澤,生長發育受阻,消瘦,甚至引起腸阻塞;問或有陣發性腹痛、腹瀉、嘔吐、厭食等症狀。

病理變化

寄生部位可見黏膜充血、細胞浸潤,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和黏膜水腫。

防制措施

(一)、治療 豬糞中找到蟲卵或孕節即可確診為本病。驅蟲藥物有下列幾種:
(1)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30~125mg,混入飼料中餵服。
(2)吡喹酮每千克體重15mg,拌入飼料中餵服。
(3)硝硫氰醚每千克體重20~40mg,安全有效。
(二)、預防 豬糞應堆集發酵,行無害化處理後方可作肥料;盡力殺滅倉庫害蟲和滅鼠,做好飼料的保管工作,不使其受潮和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