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陳賡兵團渡過黃河,南下河南後,創建了豫陝鄂解放區。11月8日,成立了豫陝鄂邊區後方工作委員會,11月29日,在魯山成立豫陝鄂邊區行署,不久,成立豫陝鄂軍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陝鄂軍區
- 所屬地區:中原
1947年8月,陳賡兵團渡過黃河,南下河南後,創建了豫陝鄂解放區。11月8日,成立了豫陝鄂邊區後方工作委員會,11月29日,在魯山成立豫陝鄂邊區行署,不久,成立豫陝鄂軍區。
1947年8月,陳賡兵團渡過黃河,南下河南後,創建了豫陝鄂解放區。11月8日,成立了豫陝鄂邊區後方工作委員會,11月29日,在魯山成立豫陝鄂邊區行署,不久,成立豫陝鄂軍區。建制沿革解放的地區,最初歸豫陝鄂區管轄,地委一級...
3、豫陝鄂第一軍分區 1947年9月,在陝縣五原鎮建立豫陝鄂第一軍分區,隸屬豫陝鄂軍區領導,下轄陝縣、盧氏、靈寶、閿鄉等4縣地方軍事組織。1948年6月,改為陝南第一軍分區,隸屬陝南軍區,下轄盧氏、靈寶、閿鄉、欒川等4縣地方軍事組織。1948年7月,改稱豫西第七軍分區。1949年2月,又改稱豫西第三軍分區,...
歷任紅軍班長、排長、副連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教導大隊大隊長兼2團營長,太岳軍區54團、獨立72團團長;冀魯豫第4縱隊12旅副旅長後兼參謀長,豫陝鄂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陝南軍區第4軍分區、兩鄂軍分區司令員、12旅旅長,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5師師長,65軍副軍長。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1948年4月,第38軍第55師與豫陝鄂軍區第3軍分區合併。5月,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命令,第4縱隊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組成陝南軍區,屬中原軍區建制。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司令員,李耀任副政治委員。下轄第12旅、第17師和...
10月,韓東山奉命返回豫陝邊區,在河南省魯山縣尋找就地堅持鬥爭的突圍部隊。11月,韓東山被任命為豫陝鄂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此前,國民黨軍1個旅會同當地保全團,對第四軍分區所轄地域實行“清剿”。韓東山到職第二天,未及了解情況,使與軍分區司令員黃霖一起投入指揮作戰,先後進行沙河、橫澗、雙...
12月中旬,任豫陝鄂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1948年秋,淮海戰役打響,奉命率地方武裝赴周口阻擊國民黨李彌、黃維兵團北援南竄。次年8月,隨大軍渡江南下。後任湖南衡陽軍分區副司令員。在剿匪戰鬥中,曾指揮所部取得“七戰七捷”的突出戰績。建國後,子龍歷任湖南軍區參謀業務學校副校長、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務處...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第四縱隊參謀處處長。1947年起任豫陝鄂軍區參謀長,豫西軍區參謀長。1949年任河南軍區副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軍區參謀長。1951年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參謀長。1952年起任軍事工程學院副教育長,物質保證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1960年起任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1975年任第二...
劉鄧野戰軍和陳謝集團在1947年下半年的作戰中,創建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鄂豫陝軍區及各軍區分屬的共31個軍分區。1948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撤銷,所屬部隊分建。其中,劉鄧野戰軍和陳謝集團的主力合編為中原野戰軍;陳謝集團第三十八軍的第五十五、第十七師先後於四五月間,分歸豫陝鄂軍區第...
韓鈞(1912—1949),原名韓水清,洛陽新安人,原中共北平市委秘書長兼軍管會秘書長。1912年出生於洛陽市新安縣,1932年在國民黨監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出獄後創建山西新軍,後奔赴豫西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1947年隨陳謝大軍南渡黃河,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副司令員、陳謝兵團副司令員、豫陝鄂軍區司令員等職,...
8月3日,成立豫陝鄂軍區,創建了游擊根據地。第359旅和幹部旅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領,自柞水地區繼續北進,沿途衝破國民黨軍的多次追擊、堵截,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河南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突圍後,隨右路突圍部隊跟進,於8月初進至豫陝邊界地區,在盧氏、靈寶、雒南(今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