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地區鉛鋅銀成礦規律及調查評價

《豫西南地區鉛鋅銀成礦規律及調查評價》是由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燕長海、劉國印、呂文德、姚新年、宋要武、王建平、楊群周、彭翼、向世紅、劉靈恩、王紀中、王建明、孫衛志、薛春紀、曾憲友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西南地區鉛鋅銀成礦規律及調查評價
  • 主要完成單位: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燕長海,劉國印,呂文德,姚新年,宋要武,王建平,楊群周,彭翼,向世紅,劉靈恩,王紀中,王建明,孫衛志,薛春紀,曾憲友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0000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1-0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目屬社會公益性地球科學研究領域。 1、主要技術內容:首次在豫西南地區發現和評價了層控型鉛鋅銀礦床,使當初認為的"毛毛礦"變成了鉛鋅銀礦產地,填補了河南省超大型鉛鋅銀礦產地的空白,為進一步找礦勘查提供了理論依據;建立了大型礦集區尺度的鉬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組合模型,指導礦集區深部找礦勘查;創造性地建立了豫西南地區區域成礦譜系和多金屬成礦網路,為實施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奠定了基礎;探索出了適合於中國東部鉬鉛鋅銀礦勘查的有效技術方法組合。 2、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提交新發現礦產地17處,其中超大型1處,中-大型14處。共獲得資源:鉛鋅1027.53萬噸,品位9.68%,銀16693.91噸,品位123克/噸,其中查明的資源:鉛鋅260.57萬噸,銀3663.05噸;伴生銅20.57萬噸、鎘13612噸,砷65786噸、銦1495噸、金32.27噸、鉬6843噸、鎢14234噸。潛在經濟價值3116.92億元。提交找礦靶區25處,國家和省政府安排後續勘查、科研項目10餘項。 3、套用推廣及效益情況:⑴在研究區發現了杜關、欒川等4個礦集區及2處大中型鉛鋅銀礦產地,使盧氏-欒川成礦帶向東擴大了120餘千米;⑵在主要工作區以外的河南汝陽、盧氏、商城及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發現了5處大型鉛鋅、鉬礦產地,為推動我國中東部地區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⑶已提交的17處礦產地全部被利用,社會經濟效益良好,開採較集中的欒川礦集區礦業產值已達200億元,利稅15億元,安排30000餘人就業,開發經濟效益最好的沙溝礦產地,2006~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22.9億元,利潤12.6億元;(4)本項目於2001年和2003年分別入選全國地質調查十大重要進展和全國地質工作十大新聞;中國地調局在欒川組織召開了兩次找礦現場會;⑸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其中博士5人、碩士15人。公開發表論文72篇,其中核心期刊39篇,被引用222次,出版專著4部,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