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寧八景

“豫寧八景”的鄭郊草堂、柳渾精舍、玉枕清風、鶴橋明目、鐘陵瓜圃、伊洞龍鰍、南浦漁歌、東林牧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豫寧八景
  •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
  • 著名景點:鄭郊草堂
鄭郊草堂,柳渾精舍,玉枕清風,鶴橋明月,鐘陵瓜圃,伊洞龍鰍,南浦漁歌,東林牧笛,

鄭郊草堂

位於舊城東五百步之看鶴橋側,今稱鳳翅角處。舊志載:“鄭郊,字子通。襟朗清曠,志行純潔,慕周茂叔為人,鑿池種荷花以為樂。”郊與山谷及高僧惟清上人,為忘形交。黃庭堅時相過從,吟詩論道,相聚月余不忍離去,當時傳為佳話。
鄭郊,好學樂貧,寧靜致遠,所以其草堂、蓮池在當時吸引了無數的文人騷客前來觀賞、吟詠。如黃庭堅訪好友清上人題草堂壁上“高居大士是龍象,草堂丈人非熊?;不逢壞衲乞香飯,唯見白頭垂釣絲。鴛鴦終日愛水鏡,菡萏晚風凋舞衣;開徑老禪來煮茗,還尋密竹逕中歸”詩,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對我縣古詩文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世事滄桑,荷花池早已被溪水沖潰,僅存荷花塘。1970年因建柘林水庫,該景點已全部淹沒。近幾年來,北京客商正在該景點上開發修建觀音島,鄭效草堂該景暫時未被開發利用。

柳渾精舍

位於石渡柳山上。舊志載:“柳渾,字惟深(又字夷曠),河東人,天寶初擢第,除浙江衢州司馬。棄官隱武寧山中,築精舍讀書,群公交書走幣,皆謝絕不就,後征拜監察御史,乃起仕至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封宜城伯,謚曰貞。後人遂名其棲隱處曰柳山。”“柳渾讀書台”(亦稱“柳山書院”,昔柳渾與肖定、盧虛舟、李勛、袁高、元亘諸人往復吟眺其上)、“柳貞公祠堂”、“柳貞公井”等遺蹟至今猶存。1275年(宋德佑元年),分寧章丞相撰有《柳公貞祠記》留傳至今。柳山之名,則因公而勝。
柳渾官拜司馬,但他看破紅塵世事,棄官隱居山間,無怪乎在當時能吸引無數學者前來瞻仰,共抒情懷。或揮毫潑墨,或吟詩作賦,不勝感慨。該處景色迷人,以幽野清純著稱。後因柳山附近居民日益減少,交通不便,該景日益荒廢,現僅存有柳山寺,其他景點未被開發利用。但每當春季來臨,吸引著無數文人、學者前來踏青。該地由於勝跡處處,有開發利用前景。

玉枕清風

玉枕山,位於老縣城北門外。山不甚高,其狀如枕,曾建有喜雨亭,早廢。明知州馬淮攝縣時,登山遊覽留詩一首:“玉山高枕玉溪晴,冠蓋茲游象緯明;漢外書聲延柳子,壟頭物色涌甘生。西來花鳥逢時序,此日風雲入品評;歡賞欲酬春事富,酒樽詩草紀昇平。”舊志《藝文》卷《重建喜雨亭記》上記:“玉枕山有喜雨亭,始之者但君元行,繼之者盛君文郁,皆愛民縣尹所作也。”
玉枕清風之所以被稱為豫寧八景之一,除其清風明月之景色優雅外,重點在“清風”別義上。歷朝歷代清官都為民所崇敬,所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縣令但元行、盛文郁為當時之清官,皆愛民,民自敬之。所以,“玉枕清風”能長享盛譽。
1970年柘林水庫建成後,城遷景廢,但遺風長存。

鶴橋明月

看鶴橋,位於老縣城東門內水關,地當解放東路要道,為單拱石橋,1851年前橋上建亭,稱看鶴亭。舊志載:“看鶴亭,東門水關內看鶴橋上。舊傳丁仙化鶴來歸。翱翔溪上,每夜深月明,水中見鶴影甚晰。明邑人鄭尚華伐石為橋,建亭其上,後廢。康熙四年,知縣馮其世重建,後毀於火。至乾隆丁亥復建。嘉慶十七年,邑庠潘運第奉母葉氏命重修。鹹豐四年被兵焚毀。”丁仙即指丁令威,武寧人氏,為神話人物。明嘉靖志載:“丁令威,俗傳為武寧人,晉建武元年三月三日仙去,後化鶴而歸。故今有令威故居。”
前人對看鶴橋、看鶴亭序記、吟詠較鑫,如明朝汪瀾題有《看鶴橋》詩:“仙人常至此,白鶴有遺音。過峽龍留氣,穿城水有心。臨溪聞搗練,倚樹聽鳴琴。山邑多賢宰,沿堤花露深。”
看鶴亭始建於明代,清代三次重建。最後被兵焚毀於1854年,由於該景點景色別致、獨特,吸引無數文人前來觀享、抒懷。後1970年因柘林水庫建成,該景被水淹沒,未能開發利用,但許多文人在此留下的詩篇為後人所傳頌。

鐘陵瓜圃

位於楊洲鄉境內。明嘉靖志載:“鐘陵瓜圃,在五十三都,即今瓜源地。俗傳孫鐘種瓜於此。鐘家貧,母死未葬,瓜熟時有三人來乞瓜,鐘設瓜為飯。曰:‘蒙君厚惠,敢示葬地以相報。’今高峰上有古墓跡,俗傳疑即其事也。鐘生權據吳稱王,俗因呼吳王墓,為武寧八景之一。給事中李漢詩:‘理穢攜鋤歸正匆,過蒙厚惠古人風;王孫漂母誰期報,石廓騰公詎偶逢。天道好還非漠漠,人心有感自憧憧;那知斗大君王璽,卻在當初一飯中’”。
明太常卿周希令《瓜圃遺蹟考》:“瓜圃即瓜源,素稱武寧八景之一,漢東吳有祖冢其上,今尚稱吳王峰。”
清同治志載:“瓜圃,縣東南八十里,馮志稱後漢孫鐘種瓜處,謂之孫鐘瓜圃。”又載:“鐵冢,縣東五十里吳王峰,俗傳吳王墓,冶鐵成墳,草木不生,即仙人所指葬母處。”又載:“縣東南八十里有山,其峰高聳,夭矯如龍,世傳漢末為孫鐘種瓜之所。瓜美,有三仙造訪,輒遺以瓜。鐘母死,未葬,三仙感其惠,復來謂曰:承公厚意,今為公母傳善地,惟公采焉,再世三世必大貴。鐘唯唯,回視三仙,化為白鶴飛去,遂葬母於此。後生子堅,靈帝時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堅生策,建安三年為討逆將軍,封吳侯;策弟權稱吳王,尋稱帝,位傳六世,因號此山曰吳王峰,墓曰吳王墓。”
關於鐘陵和瓜圃之記載,同治志和《讀瓜圃說》諸書還有諸多敘述;全縣文物普查時也發現吳王峰上有一鐵灰色隆起的土堆。但由於年代久遠,又無墓碑可考,墓冢實難確認。既為志載,當確信無疑。近年來,縣內外商賈?相投資,已將此景點列為全縣重點旅遊項目開發。

伊洞龍鰍

在宋溪鎮伊山境內,舊志載為武寧八景之一。
今查,宋溪鎮伊山坑口村的一座山岩下,有一高約1.5米、寬約2米泉水洞,一股泉水從洞身左側的一條小溪流出,雖遇大旱亦不斷流,每年秋分前後,隨水湧出長約三寸左右類似銀魚的魚群。此魚出洞後,成群游於溪中,從不順水入河,約二、三小時後又重返洞中,此魚可食用,肉鮮味美,無亂刺,疑即傳說中的“伊洞龍鰍”。
該景因此處龍鰍味美、傳說神奇著稱,曾吸引許多名士前來光顧。現因交通不便,未被開發。若以伊山生態為依託,將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前景。

南浦漁歌

位於老縣城傍修河北岸。河中漁舟往返,歌聲悠揚,使人怡然不已。宋詩人王炎游武寧後留下《修水晚步》二首:“山靜天同碧,溪流月影遲;緩行聊問俗,水立卻支頤。樵斧寒尤響,漁舟晚更移;老夫無伴侶,稚子獨追隨。風定留黃葉,波深涌白沙;前山惟道院,斷岸半漁家。老去忘時事,閒中度歲華;經旬如再出,使可探梅花。”
漁歌深刻地反映出武寧縣城的優美環境,刻畫了勞動人民悠閒自由的生活,表現出水上人家安居樂業的情景。在我縣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為促進我縣旅遊事業的發展,南浦漁歌已作為湖濱路三大景區之一進行開發利用,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東林牧笛

位於縣城東北側。飛鳳山以形似飛鳳故名。原為層林幽深的風景區,山不甚高,俯瞰修江,水光山色,蔚為壯觀。曾建有東林寺。前人有《東林寺晚眺》詩一首:“佛天隨喜罷,聯袂出禪扉;鳥宿寒林塢,漁歸舊釣磯。波光含墓靄,山色射餘輝;相順皆相識,何當賦採薇。”
東林牧笛起源於老縣城東側飛鳳山上的東林寺。在當時,牧笛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現出一幅夕陽將下,河面波光鱗鱗、山色迷人的畫景。在我縣旅遊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有待有識之士前來開發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