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島竹節蟲(學名:Dryococelus australis)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大型竹節蟲,於1930年一度被視為已滅絕,於2001年卻被重新發現(這現象稱為拉撒路現象)。此蟲實際上已在其最大的棲息地——豪勳爵島上滅絕,目前僅在鄰近的一個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Ball's Pyramid)上發現一個小於30個個體的種群,此蟲也因此被稱為“世上最罕有的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豪勳爵島竹節蟲
  • 拉丁學名:Dryococelus australis
  • 別稱:陸地龍蝦,樹龍蝦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竹節蟲目
  • :竹節蟲科
  • :Dryococelus
  • :豪勳爵島竹節蟲
  • 命名者及年代: Montrouzier, 1855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科學研究,

物種學史

豪勳爵竹節蟲在豪勳爵島上曾經非常普遍,一度被當成魚餌使用。但自從1918年,擱淺的“Makambo”號運輸船將黑鼠帶進島內後,因為外來優勢物種的入侵,這種昆蟲很快就在當地滅絕。最後一次在島上看到這種昆蟲是1920年,之後人們便認為它已經絕種。
1960年一組登山隊造訪位於豪勳爵島東南方23公里處的波爾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獨立的海蝕柱,從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沒有植被的絕壁)。在這裡發現一隻已死的豪勳爵島竹節蟲,其後數年陸續有零星的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存活的個體。
2001年,一群昆蟲學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爾斯金字塔調查當地的動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獨立的千層樹叢下發現一個十分小的豪勳爵竹節蟲聚落,數目約有20至30隻。
2003年來自新南威爾斯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復育的人員,為了復育物種,在波爾斯金字塔採集了兩對成蟲,一對送往位於雪梨的私人飼育中心,另一對送至墨爾本動物園。雖然起步艱難,但經過努力已經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足夠復育的野放數量,並在豪勳爵島消滅入侵物種黑鼠計畫成功後,將它們野放復育。
至2006年,豢養的數量已達到50隻個體及上千顆待孵化的卵。
豪勳爵島竹節蟲原先的腿部不是像現在這樣粗壯,而是極為纖細的。但是因為棲息地被毀壞,它們便向南遷徒。然而南方都是陸地又多風,它們纖細的小腿很難抓住地面,極容易被風吹走。因此,它們不斷強化著自己的大腿,努力鍛鍊使大腿變長變粗壯。甚至為了更好地捕食,它們的大腿上還武裝有“凶相畢露”的刺,使敵人見瞭望風而逃。利用這粗壯的大腿,它們可以牢牢抓住地面,甚至可以跑得更快,使獵物無處可逃。

形態特徵

豪勳爵島竹節蟲的顏色為深金棕色,並標有明顯的奶油條紋,沿著腹部延伸。這個物種的雄性比雌性更傾向於更長,更厚的觸角,以及更窄的腹部和多刺的,更大的後腿少年豪勳爵島昆蟲,被稱為若蟲,是亮綠色,並在幾個月大時開始變為成人著色。
雄性長度:高達10.6厘米;雌性長度:長達12厘米。
豪勳爵島竹節蟲成蟲長達15厘米,重達25克,一般雌蟲比雄蟲大。基於它們的體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龍蝦”(land lobsters)及“步行的香腸”(walking sausages)等別名。它們具有橢圓形的軀體及結實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對不合比例的粗壯股節。與大部分竹節蟲不同,它們沒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卻很快。
這種竹節蟲的行為對昆蟲類來說極為罕見。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種紐帶關係。雄性遵循雌性,並且它們的活動取決於雌性。在夜間,雄性的三根腿包裹著雌性,竹節蟲夫婦相擁入眠。

棲息環境

在豪勳爵島的原始棲息地,豪勳爵島竹節蟲在樹木叢生的地區被發現,避開了活樹幹內的大洞穴。然而,博爾斯皮拉米德島上沒有樹木,而在這個地區,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活在岩石洞穴中唯一的灌木上。豪勳爵島竹節蟲庇護在由灌木叢中積聚的碎片形成的洞穴內,並且只生活在180平方米的區域內。

生活習性

豪勳爵島竹節蟲幼蟲的作息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適時更改。小的時候,它們選擇在白天活動,漸漸長大後,就會改為夜間活動。因為,在不同的時期它們身上的顏色會發生改變,幼年時,它們身上的顏色為鮮綠色,極為顯眼。因此,白天的時候,它們就藏在綠葉綠草之下,借綠色來遮掩著自己,而長大以後,身上為黑色,和黑夜的顏色相同。這種顏色夜行是再合適不過了。
雄性豪勳爵島竹節蟲對妻子十分真摯,在生活的點滴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雄蟲十分體貼妻子,總是遵循著妻子的意願,連一起活動的方向、地點都讓妻子定奪。妻子指東,它絕不會往西。在夜晚的時候,雄性還會用自己強有力的三根腿包裹著妻子,為妻子抵禦風寒,直到妻子入眠。
成年豪勳爵島的昆蟲通常是夜間活動,與所有其他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是食草物種。它們以各種植物為食,在博爾斯皮拉米德島上,它僅以一種灌木的葉尖為食。在人工飼養中,成年豪勳爵島上的昆蟲以樹苜蓿(Cytisus proliferus)和無花果種為食,但幼魚往往吃荊棘。

分布範圍

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海岸的豪勳爵島,最初被認為僅限於豪勳爵島本身。該物種被認為在1918年因為意外將老鼠引入該島後被驅趕滅絕。後來在距離豪勳爵島23公里處的高聳的火山露頭博爾斯皮拉米德島上發現了一小群豪勳爵島的昆蟲。

繁殖方式

雌性竹節蟲在倒懸於樹枝時產卵。9個月之後便能孵化。蛹起初是鮮綠色,並且在晝間活動,但當其成熟之後便會變為黑色並改為夜間活動。

種群現狀

截止到2006年,豢養的豪勳爵島竹節蟲數量已達到50隻個體及上千顆待孵化的卵。

科學研究

豪勳爵島竹節蟲(Dryococelus australis)和豪勳爵島到底誰先出現在地球上?你可能並不會提出這個關於古老的問題,然而研究人員根據一份報告終於有了自己的答案:這種不能飛的昆蟲顯然比它們的家——澳大利亞附近的豪勳爵島——還要古老。這一發現證明,這種昆蟲最初起源於一座古老的海島,而後者如今已經淹沒在太平洋中了。身長達13公分的豪勳爵島竹節蟲看起來就像一隻蝗蟲和一隻螳螂的“混血兒”。與竹節蟲大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不同,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有粗壯結實的體魄,並且在地面上生活。研究人員認為,上世紀60年代,當黑鼠到達豪勳爵島後,豪勳爵島竹節蟲便滅絕了。然而2001年的新聞卻報導說,研究人員在豪勳爵島附近的一個名為柏爾的金字塔的小島上發現了20到30隻豪勳爵島竹節蟲個體,這讓它們成為了迄今為止全世界最稀有的一種昆蟲。
然而有關豪勳爵島竹節蟲棲息地的發現則更讓人感到驚訝。作為對竹節蟲進化起源研究的一部分,紐西蘭皇家科學院土地環境保護研究所生物學家Thomas Buckley和同事,從3個竹節蟲種群——包括豪勳爵島竹節蟲以及70多隻其他竹節蟲——中採集了脫氧核糖核酸(DNA)樣本。研究人員最終發現,豪勳爵島竹節蟲具有2000多萬年的歷史,這一年代比豪勳爵島上的岩石早了1300萬年。
那么這些昆蟲到底是在哪裡進化的呢?Buckley認為,答案可能就在太平洋的海面下。豪勳爵島是一條古老島鏈中最年輕的成員,這條島鏈是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向北行進至一處火山中心時形成的。其中比較古老的島嶼已經成為淹沒在海底的死火山。豪勳爵島竹節蟲很可能便是在這樣一座下沉的島嶼上進化的,並且隨著自己的棲息地逐漸喪失而向南遷徙。研究人員在12月16日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網路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DNA分析同時還揭示了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這3種竹節蟲種群的親緣關係並不近。這意味著它們類似的矮壯體型是為了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而分別進化的結果,這一過程即人們所說的趨同進化。(鳥和蝙蝠的翅膀便是趨同進化的另一個例子。)從事竹節蟲研究的義大利波洛尼亞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Marco Passamonti表示:“這項研究很新很有趣……它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動物體系中的趨同進化現象。”他說,“這項研究對我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