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豆(學名:Enterolobium cyclocarpum (Jacq.) Grieseb.)是豆科,象耳豆屬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0米;枝廣展,小枝綠色,托葉小,早落。小葉近無柄,葉片鐮狀長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頭狀花序圓球形,有花,花綠白色;花萼與花冠同被短柔毛;雄蕊多數,莢果彎曲成耳狀,熟時黑褐色,肉質,不開裂,種子長橢圓形,棕褐色,質硬,4-6月可達。
原產南美洲及中美洲。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江西、浙江南部引種栽培,世界熱帶地區各國多有引種栽培。
象耳豆生長迅速,枝葉廣展,可作行道樹及庭園綠化樹種。嫩枝可作綠肥,樹皮含單寧約15%,供硝皮或洗滌用;成熟的莢果亦供洗滌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10-20米;枝廣展,嫩枝、嫩葉及花序均被白色疏柔毛,小枝綠色,有明顯皮孔。托葉小,早落。羽片(3)4-9對;總葉柄長約6厘米,通常在總葉柄上及最上二對羽片著生處有腺體2-3個;小葉12-25對,近無柄,鐮狀長圓形,長8-14毫米,寬3-6毫米,先端具小尖頭,基部截平,上面深綠色,被疏毛,下麵粉綠色,被疏毛;中脈靠近上邊緣。
頭狀花序圓球形,直徑1-1.5厘米,有花10餘朵,簇生或呈總狀花序式排列;花綠白色;花萼長3毫米,與花冠同被短柔毛;花冠長6毫米;雄蕊多數,基部合生成管。莢果彎曲成耳狀,直徑5-7厘米,兩端渾圓而相接,熟時黑褐色,肉質,不開裂,每一莢果內有種子10-20顆;種子長橢圓形,長約1.5厘米,棕褐色,質硬,有光澤。花期4-6月。
生長環境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根系發達,萌芽力強,抗風,對土壤要求不嚴,耐乾旱瘠薄,但以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較好。
分布範圍
原產南美洲及中美洲。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江西、浙江南部引種栽培,世界熱帶地區各國多有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種實處理:象耳豆6年生開始開花結實。果為莢果,耳狀,熟時黑褐色,不開裂。可以鉤采或在風雨後拾取落果。采果後先浸水數日,待果皮漚軟,然後搓洗取出種子,涼乾,置塑膠袋貯藏。
播前用80℃熱水浸種24小時(自然冷卻),或先用濃度為95%的硫酸拌種,使用量以均勻沾濕種子為度,攪拌約15-20分鐘,至種皮微皺即用水將種子洗淨,再按前法進行浸種處理。
種子撒播,復土約1.5厘米,床面蓋草、遮蔭。二、三天至半個月之內開始發芽,兩種催芽處理的發芽率同為70-80%,但發芽勢以第二法為高。
用營養磚、杯育苗應在當地造林季節前一個半月左右進行催芽處理,苗床播種,用芽苗移植於營養磚、杯。培育半年生以上的大苗可在芽苗至小苗期選小雨或陰天按25厘米×2厘米5或25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分床。移植時注意勿傷子葉,一般移後不用遮蔭。
在冬季氣溫低於0℃的地區,苗木越冬要注意防寒,或將種子貯藏至翌春氣溫回升之後再催芽播種更為合適。一般培育6個月左右就可以達到造林要求的大苗,即苗高1米左右、地徑約2厘米的標準。
栽培技術
用材林的栽植株行距在條件中等的立地為3米×3米,條件較好的為4米×4米,條件較差的為2米×2米;造紙材伐期齡短,可採用2米×2米或2.5米×2.5米。如進行林糧間種或以象耳豆作為蔽蔭樹,待林冠初步形成之後要在林下栽培幼齡需遮蔭的慢生珍貴用材樹種,則植距應適當放大,可採用2米×4米或2.5米×5米的株行距進行帶狀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