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之刑,中國古代曾對犯有輕微罪行者採取的“刑罰”,既不關押也不流放,而把犯人的頭髮剃光,讓其穿上醒目的赭色服裝,每天經過鬧市。這種刑罰對人格的羞辱、精神的摧殘,甚至比鞭撻肉體、摧殘肢體更加殘忍和過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形之刑
- 內容:不關押不流放,把犯人的頭髮剃光
- 針對對象:犯有輕微罪行者
- 影響:對人格的羞辱、精神的摧殘
含義,社會現象,2.1出現,2.2弊端,2.3民意反應,
含義
中國古代曾對犯有輕微罪行者採取“象形之刑”——既不關押也不流放,而把犯人的頭髮剃光,讓其穿上醒目的赭色服裝,每天經過鬧市。
當時的有識之士就指出,“象形之刑”對人格的羞辱、精神的摧殘,甚至比鞭撻肉體、摧殘肢體更加殘忍和過分,因為通過這些醒目的標誌,當事人等於頂著“我是壞人”的標牌示眾,原本素不相識的人會因此對其另眼相看,避若瘟疫,原本相識、相熟的親朋好友,往往也不能如以往那樣,以平常心相待,久而久之,這些犯人就會與正常社會產生危險的疏離感,成為社會邊緣的特殊群體。
社會現象
2.1出現
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國小老師為了鼓勵學生上進,並稱戴“綠領巾”者為“苗苗少先隊”,作為預備培養。這所國小的“好學生披紅,差學生掛綠”。這種做法校方形容為“激勵之術”,也可對應為“象形之刑”。
2.2弊端
小學生尚處於成長、發育階段,身心尚未健全,對社會的認識尚處於逐步發展、完善的階段,此時此刻,用“綠領巾”將其中一群人“分門別類”出來,讓校內外每一個見到他們的人,經過這種醒目的顏色刺激,都本能地產生“他們是差生”的條件反射,其後果恐怕比“象形之刑”更嚴重。
2.3民意反應
不管初衷如何,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反應已充分表明,“綠領巾”不似“激勵之術”,更近乎“象形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