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島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6公里的阿拉伯海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象島石窟
- 外文名稱:Elephanta Cave
- 地理位置:印度孟買以東6公里
- 別名:埃勒凡塔石窟
- 最佳遊玩季節:10月-次年2月最佳,天氣溫度適宜,雨水較少,適合旅遊。
- 開放時間:除周一外,每天對遊客開放
- 門票價格:人250盧比,如果人數較多,可能講價到每人200盧比左右。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地理位置,建築特點,名字來源,發展簡史,
地理位置
建築特點
象島石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築中的馬拉他派,即利用石材或巨大岩石鑿成,其營造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
象島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最著名的是5號石窟內一座高約5.5米的濕婆神像,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創造者,神情莊重,左面代表毀滅者,面目猙獰;右邊代表守護神,面帶笑容。此外,關於體現舞神、濕婆斬魔、濕婆婚戀的雕刻也是世間少有的傑作。象島的石窟雕刻生動細緻,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
名字來源
象島是一個幽靜而美麗的地方,印度名為加拉普利,源自該島南部一村莊的名字。16世紀葡萄牙人上島時,在登入地點發現了一頭石雕大象,所以將此島取名為象島。隨潮水漲落的不同,象島的面積也在10-16平方公里之間變化。金島被一個小山谷分成兩個小山丘,菩提樹、芒果樹、棕櫚樹、阿育王樹、鳳凰樹等遍布山谷,景色十分秀麗。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島上一座座歷史悠久的石窟。
發展簡史
16世紀由葡萄牙人登入時發現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石窟,象島石窟指的第1窟,約建於8世紀。石窟為一鑿空山岩的濕婆廟,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邊長約40米,西端另鑿一供奉林伽的獨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門兩旁各立有兩尊高浮雕守鬥神巨像,石窟門廊兩側及窟內岩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內容為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各個不同側面,著名者有高約5.5米的石刻巨型胸像《濕婆三面像》。石窟雕像造型渾厚、雄勁而典雅,充滿神秘主義的象徵。稱為“石窟城”的埃勒凡塔位於阿曼海臨近孟買港灣的島嶼上。石窟內集中了大量表現崇拜濕婆神的石雕藝術作品。通過石窟里的那些作品,特別是主洞內高大的浮雕,印度藝術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阿曼海的一座島嶼上,乘船從孟買出發到埃勒凡塔石窟僅需半個小時。“埃勒凡塔”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對石窟所在島的稱呼,後來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因島上有一頭“鎮島之寶”的石雕大象,所以被稱做“象島”。
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壞,它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題材多為濕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壞之神)的傳說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
第5號石窟有一尊濕婆像,高達6米,一首三面,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示了濕婆神不同的形象,正面像莊嚴,代表了梵天(印度教中的創造之神)或守護者毗濕努;右邊像表情溫順,面帶笑容,代表濕婆神精神化身婆婆娣;左邊像雙眉緊皺,口半開,嘴角露出獠牙,代表破壞者濕婆,即恐怖之神。另一尊濕婆神化身為舞王的健舞石刻,象徵著生、住、滅、轉化和解脫等宇宙創造、守護和破壞的過程,姿態優美,動作靈活。
石窟中最為著名的是一尊高約5.5米的西瓦三面胸像:右面像為女性,手拈蓮花,表情溫存,面帶笑容正面做手托淨瓶神情莊嚴,睿智超脫;左面像為男性,手握毒蛇,雙眉微皺,口露獠牙。一般認為西瓦的三面做分別象徵宇宙創造、保存、毀滅的永恆變化。也有人認為這是將印度教三大教--布茹阿瑪(創造之神)、維施紐(保護之神)、西瓦(破壞之神)合雕於一身,這三神的雕像叫做(三面神像)。這尊不朽的傑作幾乎與泰姬陵齊名。
石窟內西瓦斬殺阿達卡的石雕像展現了智慧對愚昧的勝利。大自在天西瓦一面揮動利劍砍殺象徵黑暗的魔鬼,一面用一隻碗盛接污血以防止其濺落地面。記述西瓦神與帕爾瓦蒂完婚及對弈場面的石刻則洋溢著生活氣息。西瓦神化身舞王的石雕,姿態優美,動作靈活。埃勒凡塔石窟的雕刻獨具特色,風格屬從芨多古典主義的靜穆。莊嚴向印度巴洛克的激動、華麗過渡期間,造型淳厚、雄勁而典雅,主題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象徵。前往石窟的路旁兩邊聚居了很多猴子,經常向遊人乞討食物。
埃勒凡塔石窟是自公元6世紀以來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儀式中壇場的擺設來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築群內共有兩條主軸線,南北方向的軸線從主門延伸到石窟內,東西方向軸線從偏門一直延伸到石窟內的神殿。南北軸線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築的核心,在南北沿線上分布著許多加粗的長柱,頗為壯觀。沿東西軸線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築是一些風格獨特的浮雕,形成了該方向建築的一大特色。東西軸線恰好穿過埃勒凡塔石窟內的神殿。
象島的石窟坐落在靠東南的小丘上,約開鑿於6世紀到9世紀,那個佛教逐漸衰落,而印度教和耆那教重新興起的年代。儘管這一小島四面環海,卻仍然不能避開不幸的降臨,在莫臥兒王朝時,象島的石窟就開始遭到破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不少軍人竟然把石窟雕刻當作打靶目標,許多石窟被毀壞殆盡,面目全非,只有少數的幾座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