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齒獸(Hyopsodus)屬於古有蹄類中的“踝節類”,曾被認為和偶蹄類的起源有關,或與非洲獸類或南美有蹄類有較近的關係。
分布範圍,發現足跡,
分布範圍
豕齒獸主要分布在北美早始新世到晚始新世的地層中,個體較小,目前已有18個有效種,且材料豐富、標本數量大,種一級的分類繁雜,被稱為“分類學者的夢魘”。歐洲和亞洲的豕齒獸材料較少,亞洲僅有早-中始新世Hyopsodus的4個種和Asiohyopsodus confuciusi,歐洲僅有早始新世的2個種。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內蒙古二連盆地首次發現兩件約4800萬年前的豕齒獸(Hyopsodus)化石。新標本為兩件不完整的下頜,分別采自內蒙古二連盆地呼和勃爾和地區阿山頭組中部和下部,前者定為阿山頭豕齒獸新種Hyopsodus arshantensis sp. nov.,後者定為豕齒獸未定種Hyopsodus sp.。與北美不同哺乳動物分期豕齒獸的進行比較發現,新種的特徵介於Wasatchian和Uintan期豕齒獸的特徵之間,可以和Bridgerian期豕齒獸的演化階段相對比;從較大的體型來看,和Bridgerian晚期的Hyopsodus最為接近。結合阿山頭組上部地層所產的哺乳動物化石以及和北美相關類群的對比研究表明,阿山頭組中部可以和北美Bridgerian晚期對比,上部可能包含相當於北美Bridgerian/Uintan界線的層位;阿山頭組上部和中、下部層位在哺乳動物群組成上的差異,預示著亞洲哺乳動物分期的阿山頭期存在進一步劃分的可能,或需要重新定義阿山頭期和伊爾丁曼哈期的界線。
發現足跡
202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內蒙古二連盆地首次發現兩件約4800萬年前的豕齒獸(Hyopsodus)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