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旅遊新農村,天然小溪變泳池,兔類養殖大創收,新房遍地喜開花,
概述
豐順縣梅溪村是革命老區,其中貧困戶84戶323人。總人口1793人。截至2012年4月底,幫扶單位投入到該村的幫扶資金共1010.76萬元,其中,黃埔區南崗街道辦籌集資金250萬元。近年來通過引進養殖紐西蘭兔、投資竹器加工廠、擴大茶葉種植、建立蜜柚生產基地、建成信息化天翼村、加大貧困戶農技培訓力度、購買新農保、新農合及扶貧助學、入股廣州梅州工業園等幫扶措施,目前,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9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14萬元,有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率達100%。
黃埔區和豐順縣共同籌資890萬元(其中幫扶單位100萬元、省級專項危房補助資金390萬元、豐順縣財政資金100萬元、社會捐資300萬元),危房改造戶平均每戶自籌1.5萬元,對全村390戶進行整村改造。從2010年6·30扶貧濟困日全縣捐資6097萬元的統籌款中安排300萬元主要用於村道、排水排污、涼亭、健身休閒場所、綠化美化等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主村投入70萬元建設天然浴場休閒區―― 天然游泳場、親水平台、兒童浴池、竹棚等休閒場所。配備了太陽能路燈,還特設富有本地特色的農家飯莊,不但美化了環境,而且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來梅溪觀光旅遊,也為鄰近的龍歸寨瀑布、釋迦山寺廟等旅遊景點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旅遊新農村
“暢遊溪水覓清涼,安坐竹亭納清風”這是今日豐順縣湯坑鎮梅溪村真實面貌的寫照。梅溪村,不是兩年前被貧困窒息的小山村嗎?是何種原因促使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有源頭活水來!”村支書邱耀亮的一句話概括了梅溪村變化的緣由,“正如梅溪河這條活水造就了避暑勝地——梅溪村天然泳池一般,扶貧開發‘雙到’的‘活水’讓被貧困窒息的梅溪村活了起來,讓昔日的貧困小山村變成了今日的旅遊新農村。”
天然小溪變泳池
兩年前的梅溪河,溪邊雜草叢生、危房林立,而今,它成了遊客津津樂道的避暑勝地,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到梅溪村的天然泳池游泳,尋覓那份屬於夏季的清涼。來自潮州的鄭老闆說,梅溪村的天然泳池比一般的泳池好得多,流動的溪水讓天然泳池有了一般泳池所沒有的乾淨,人工打造的池身讓天然泳池有了水庫所沒有的安全,可謂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夏季游泳的好去處。談起天然泳池的建設靈感,廣州市黃埔區南崗街的扶貧開發“雙到”駐村幹部朱永忠說,這個點子源自市委書記朱澤君的一次動員講話。朱永忠說,朱書記在一次關於扶貧的動員大會上提出,要“善於發掘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變果園為公園、林區為景區、農副產品為旅遊商品,促進農民就業,拉動農副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讓朱永忠大受啟發,既然果園能變公園,小溪就能變泳池。朱永忠說乾就乾,他立即向廣州市黃埔區提交了一份報告,並與梅溪村支部書記邱耀亮一起組織村民討論。2011年11月,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天然泳池的建設計畫。在黃埔區的扶貧資金和豐順縣的財政支持下,經過半年的努力,天然泳池的主體部分已經建設完成。下一步還將建設兒童浴池、水車等配套設施,吸引更多遊客到梅溪村休閒觀光,享受慢生活。
兔類養殖大創收
4年前,梅溪村希望國小由於最佳化教學資源而被撤點並校,占地約700平方米的兩層教學樓因此而閒置。村幹部與駐村幹部一起多方奔走、四處考察,經過數輪論證,閒置的教學樓最終被用於建設扶貧開發“雙到”產業幫扶項目——紐西蘭兔養殖基地。首先增設設施,並從福建龍巖萬家兔業引進了優質種兔,由萬家兔業負責向承包戶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養殖基地整體承包給村裡的養殖戶。承包戶邱會局告訴記者,紐西蘭兔養殖基地的建成為村子和自己的脫貧致富鋪平了道路。如今養殖基地內共養有200隻種兔,1000多隻肉兔。依靠先進的自動餵水系統和山中優質的礦泉水,僅需兩個人便能將養殖基地內的所有兔子養大養肥。每年可以生產5批共5000多隻肉兔,按目前市價每斤10元計算,年產值10萬元。由於村集體不直接參與經營,承包戶每年向村集體提供3.5萬元的固定投資收益。養殖基地的產出帶動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成功發展了多家貧困戶私人參與肉兔飼養,每戶人家每年養殖150隻肉兔,每年養兔可獲3000元的收益。在扶貧開發“雙到”產業幫扶項目的支持下,看著自家的兔子一天天長大,昔日的貧困戶們今天都笑開了顏。
地圖
新房遍地喜開花
兩年前的梅溪村到處都是破舊的泥坯土房,殘檐斷瓦、土牆剝落、雜草叢生、垃圾堆積。而今,走進梅溪村,記者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整齊規劃的客家民房,全新的大梁和瓦片,粉刷一新的白外牆,環境優美的休閒小公園等,讓人難以想像過去的光景。今年已經68歲的邱蘭香老人在自家新房前動情地對記者說:“扶貧開發‘雙到’解決了數十年來都沒有解決的老問題,實現了幾代人都沒能完成的事情。”據悉,梅溪村是廣東全力推進的20個省級 “幸福安居工程”示範村之一,幫扶單位和豐順縣共同籌資890萬元,危房改造戶平均每戶自籌1.5萬元,農房改造以農戶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落實資金,採取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的方式對全村390戶進行整村連片改造,其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有序深入開展。邱阿婆指著離他家500多米外的幾間泥坯房對記者說:“那幾間破爛的土房是村里留作紀念用的,大家通過扶貧開發‘雙到’前後的巨大變化,憶苦思甜,更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