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駐地命名。解放前夕為福豐鄉。解放初為豐山區,
1958年設豐山公社,
1961年分為豐山、大琴二個公社,
1964年合併為豐山公社。
1984年6月建鄉換屆,豐山公社改為豐山鄉,各大隊改為村,小隊改為村小組,村和村小組均按原轄區劃未動,全鄉轄9個村、1個居委會,128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面積119.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593人(2017年),轄河田、下湘、上坑、下坑、豐山、陳江、大琴、沿沙、福村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豐山圩。
豐山村:豐山鄉政府所在地。清屬長松鄉石上里,民國初年,屬河東自治局,蘇區時建有蘇維埃區政府,民國二十四年,屬豐山鄉第一保。地處豐山鄉中部,東接
福村,西界上坑,北與高田為鄰,南接壩口,距縣城18公里。東南多山,地勢較高,西稍低,中部有小塊平原。豐山河流,從東向西南流向琴江。管轄22個村民小組,585戶,2505人,有耕地2287.35畝,人平均耕地0.91畝,以種水稻為主。80年代起,兼種白蓮、烤菸、西瓜等經濟作物。石城至高田公路,經過河背橋頭,每隔30分鐘,就有一輛往返班車路過豐山,交通頗算便利。 境內有國中,中心國小各一所,以及金融、糧管所、稅務所、醫院、郵政、電信、移動通信、工商管理所、供電所等機關單位。是豐山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文風歷來一般,近來大有突破。據2003年初步統計,全村有大學四年制本科畢業生32名(其中有
研究生、
博士生、留學美國博士各1名)。升學人數居全鄉首屈一指,現有正鄉級以上職稱人員7名,90歲以上老年人7人,村容很美,新建三條大街,店房林立,村風亦佳,敬老愛幼,熱愛祖國等模範星很多。沿沙村:據沿沙楊姓譜載,沿沙原名杞豬洞,清改今名,清屬長松鄉石上里,民國初期屬河東自治局,蘇區時屬豐山區,民國後期屬福村鄉管,其時劃分為五、六兩保。解放初,設沿沙鄉,隸屬豐山區。公社化時,屬豐山公社。1962年曾劃分為沿沙、溫泉兩個大隊,1966年起合併為沿沙大隊,1984年建鄉換屆稱沿沙村。 村政府設在東山下,位於豐山鄉駐地東南方,距離鄉政府駐地5公里。東鄰福建寧化,西接河田,南界
壩口,背
武夷山脈。地處山區,丘陵僅占10%,山地占90%,四面群山環抱。西南方大山高山多,金石峰是主峰,中部有帶狀小盆地,轄22個村民小組,430戶,2076人,有耕地2026畝,人均耕地0.97畝,以種水稻為主,80年代起,兼稻白蓮、西瓜、菸葉等經濟作物。
福村:在明朝時稱濮溪,後又叫濮村,清始改稱福村。清屬長松鄉柏中里。民國初期屬河東自治局,蘇區時屬豐山區。民國後期設福村鄉,鄉公所駐在福村劉氏祠內。其時福村村劃分為第一、二兩保。解放後,福村仍設鄉,中屋,福田兩個小組屬福田鄉,公社化後屬豐山公社。1961年養馬段與福田成立大隊取名為養和大隊。1965年養和合併為福村大隊。1984年4月建鄉換屆後改稱福村村。
福村村:政府原設福村河南街中部,2000年改建在河西新街中部。位於豐山鄉駐地東偏南,距離鄉駐地7.5公里。東*岩嶺,北接高田,東南鄰
福建省寧化。地處山區,四面群山環抱。中部有小塊平地,福村河自東向西流。流至養馬段與高田河交接流往豐山。現轄19個村民小組。615戶,2839人,有耕地3505.6畝,人平耕地1.23畝,以種水稻為主,80年代起兼種白蓮、烤菸、西瓜等經濟作物。
清朝曾建有半邊城牆,其城牆有一米多厚,福村老街,尚有城門和城牆遺蹟,明清至
民國時期,系閩贛通衢要道,石城縣長期在福村設有稅卡收稅。境內素有天然八景,即:(一)懸崖瀑布;(二)龍潭跳珠;(三)獅石仙書;(四)古岩米穴;(五)華峰占睛;(六)芙蓉滿段;(七)獅象霸口;(八)二水朋交。
下湘:原名霞湘,清屬長松鄉石上里,民國初期屬河東自治局,蘇區時屬豐山區,民國二十四年起屬豐山鄉同河田共一保。解放初屬豐山區下湘鄉。公社化時,為豐山公社下湘大隊。1968年與河田合併為河田大隊。1979年從河田分出成立下湘大隊,1984年建鄉換屆稱下湘村。 村政府駐在排背,位於豐山鄉駐地的西南方,距離豐山鄉政府6公里,東豐山村,地處山區,丘陵地占20%,管轄6個小組,191戶,845人,有耕地805畝,人平耕地0.95畝,以種水稻為主,80年代起兼種白蓮、西瓜、烤菸等經濟作物。境內有農場一處,國小一所,1998年7月開始發現有瑩石礦藏量豐富,2003年12月開始在下湘寨腦山開採。琴江水庫位於村境內,是個水產養魚好場所,縣城至豐山公路,穿過境內。但村小組星散,形成一條帶狀。村民農閒時,多以捕魚為生,人民生活大有改善。
陳江村:距豐山鄉政府8.5公里,東臨高田鎮,西靠木蘭鄉,南接大琴村。四面多山,中部地平。轄 14 個村民小組,368戶,1705人,耕地1526畝,山地22920畝。當地民眾重視教育,人才較多。境內鉀長石資源豐富,小(二)型水庫一座。2014年被贛州市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大琴村:位於豐山鄉政府西北方,距鄉政府7.5公里。東鄰高田鎮,西接木蘭鄉,北連陳江村,南靠上坑村。轄11個村民小組,243戶,1119人,耕地1149.7畝,山地7902畝。景色優美,俗諺“上有樟峰(羅漢山)蓋頂,下有觀音攔河,中有金雞報曉”。2014年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上坑村:位於豐山鄉政府西北方,距鄉政府3.5公里,東靠豐山村,南鄰下湘村,西連下坑村,北接大秦村,南部多山,西部地勢較低。轄9個村民小組,264戶,1146人,耕地1177畝,山地13136畝。蘊藏有大量的石英石。種植有一定規模的臍橙。
下坑村:位於豐山鄉政府西北方,距鄉政府7公里,東鄰上坑村,南接河田村,西毗小松鎮,北連大琴村,西北部躲閃,東南部地勢較低。轄10個村民小組,362戶,1572人,耕地1701畝,山地7500畝。經濟作物有菸葉、白蓮、茶葉等。產業有“健之源”生態農業園。境內有鉀長石儲藏。2014年被贛州市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河田村:位於豐山鄉政府駐地西南方,距離鄉政府駐地7.5公里。東南與下湘村相接,北接豐山村,南連琴江鎮,西鄰小松鎮,屬丘陵地貌。轄16個村民小組,568戶,2196人,1710畝耕地,8490畝山地面積,以種植菸葉、白蓮、水稻為主。2014年被贛州市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豐華居委會:成立於2009年,現有500戶,800人,主要負責豐華社區各項事業發展及圩鎮管理。境內豐華園建設全部採用青磚黛瓦、馬頭牆風格造型,彰顯客家文化,是豐山一道亮麗風景線。
人口民族
豐山鄉人口絕大部分為漢族。常住人口15593人(2017年),約占總人口的0.11%,其餘為漢族,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9%。豐山姓氏,居住比較集中的有陳江、大琴陳姓,其次豐山許姓,福村、下湘劉姓,下坑溫姓,沿沙張姓、楊姓,上坑周姓。
經濟發展
農業生產以“煙、蓮、稻”三分天下的豐山鄉,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堅持貫徹“減糧增煙,穩瓜穩蓮,糧食退出早稻田”的指導方針,菸葉種植規模在6500畝以上,西瓜、白蓮各4000畝,成為我縣菸葉、西瓜的主產區,菸葉年產值650萬元。2002年全鄉財政收入252.8萬元,56%來自於菸葉,經濟作物占農田總面積比例達95%。 1986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為220元,後每年逐漸增加。2014年,全鄉人均收入3500元,95%的農戶住上了磚混結構房屋。20世紀90年代,電視機、洗衣機、冰櫃、機車、液化灶等開始進入農民家庭,民眾的生活大大提高。
豐山是該縣興起山地開發,發展果業最早的鄉鎮之一,有掛果2650畝,境內仍有5000畝宜林宜果的疏林緩坡地,具有發展果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招商引資工作為豐山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1995年成功引入的兩家養鰻場產值已逾千萬;先後成功引資興建3座發電站,探索了綜合開發小水電的成功之路;成功引進慈善機構捐資62萬元興建了霞湘智慧國小。投資300餘萬元的瑩石礦開採紅紅火火 ;境內甲長石、雲母礦正在探明儲量,預計開發利用前景可觀。個體私營經濟、民營企業異軍突起。豐山文具廠已能生產出近40種不同規格的文具尺,產品經外貿遠銷中東、歐美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已達200多萬元。特有的野生名茶----
苦甘露,批量生產可行性報告正在審批之中。
個體私營經濟、民營企業異軍突起。豐山文具廠已能生產出近40種不同規格的文具尺,產品經外貿遠銷中東、歐美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已達200多萬元。特有的野生名茶——苦甘露,批量生產可行性報告正在審批之中。近年來,小城鎮建設成為豐山的一道亮麗風景。尤其是97年以來,先後開發商貿街、沿河新街等街道建設1000米;成功開發廟嶺生活小區1、2期工程,中糧庫生活小區,總計10000多平方米;改造老街800多米,使圩鎮面積擴大到了2倍。優惠的政策吸引了一批農民“洗腳上岸”進入圩鎮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圩鎮建設
解放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豐山街道多次進行改建和擴建。1988年,豐山建新街1條,長100米、寬13米。1994年,又建新街1條,長180米、寬15米。1998年,建新街1條,長136米、寬12.5米。1986年,因為全鄉工農業物資日益豐富,原傳統圩期逢三、八,10天2圩,過於擁擠,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改為三、六、九,10天3圩(即以農曆每月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2007年,新建豐華大道、豐華大橋,2013年,續建豐華大道,長700米、寬21米,2014年建沿江路,長600米,防洪堤長4.2公里,現形成“三橋三縱三橫一外環”圩鎮格局,圩鎮人口近5000人。2015年,該鄉境內無論是土特產的出售,還是工業品的銷售量都日益增多,市場日益繁榮。
社會事業
全長17公里至縣城公路拓改工程如火如荼。已完成9公里的水泥路面鋪設,其餘8公里路基工程全面完工,年內有望全線竣工通車。暢通的交通將為豐山鄉盛產的菸葉、白蓮、西瓜、臍橙等體質農副產品快速走出縣門闖市場創造便利條件。
1997年以來,先後開發商貿街、沿河新街等街道建設1000米;成功開發廟嶺生活小區1、2期工程,中糧庫生活小區,總計10000多平方米;改造老街800多米,使圩鎮面積擴大到了2倍。優惠的政策吸引了一批農民“洗腳上岸”進入圩鎮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至2014年,全鄉有5所幼稚園,入學幼兒380人,有幼兒教師5人。有國小8所,在校生963人,老師71名。有國中1所,開設16個班,在校學生總數438名,教師36名。全鄉有衛生院1所,有醫務人員14人,另有18名村級醫生。另有農民業餘劇團1個,至2015年,該劇團曾與於都、寧都劇團聯合演出。
政治
領導班子
黃勇鵬:主持鄉黨委、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
黎志偉:主持鄉政府全面工作,兼管財政財務、統計、經管、鄉機關事務管理工作。
熊對廉:分管紀檢監察、最佳化發展環境、幹部作風建設工作、土管、規劃、水保、交通、小城鎮建設,圩鎮整治,協管菸草工作,聯繫供水、供電工作。
熊雪景:分管政法綜治、和諧平安創建、信訪、菸草生產、煙水工程、民政、現代農業建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協助鄉機關事務管理工作。
何欽發:分管黨建、組織人事、檔案、黨政辦、機構改革、“三項創建”新農村好班子建設工作。
鄧揚能:分管人大、老齡老乾、老年體協、關心下一代、農業、農機、農技、科技、科協、畜牧獸醫、老年扶貧工作、聯繫糧食工作。
陳平華:分管計畫生育、林業、水務、防訊抗旱、地質災害工作。
胡建平:分管安全生產、企業招工、勞動保障、“兩化”工程、民營經濟工作、聯繫工商工作。
葉滿華:分管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宣傳、文化、教育、新聞報導、衛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十大體系”建設(含鄉鎮網站建設)、“突出踐行科學發展觀”主題教育活動、聯繫信用社、郵政、電信、移動、聯通工作。
陳景炎:分管維穩信息督查、油茶、果業開發、水產、特種養殖、協管政法綜治、和諧平安創建、信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