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齒龍

豆齒龍

豆齒龍又名,海豆蜥是種楯齒龍類,化石是在1800年代早期到中期發現於德國,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在1863年命名。化石年代在三疊紀的安尼西階到拉丁階時期。豆齒龍身長約1.3公尺(4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豆齒龍
  • 外文名:Cyamodus
  • 類型楯齒龍類
  • 發現時期:1800年代早期到中期
  • 發現地址德國
  • 命名時間:1863年
  • 身長:約1.3公尺(4呎)
  • 別稱:海豆蜥
形態,化石記錄,化石樣子,

形態

豆齒龍是種有厚重護甲的水中動物,主要以貝類為食,並以它強壯的頜部將食物從海床上拉出,並以牙齒壓碎。豆齒龍的身體,尤其是護甲,被描述成類似烏龜的板狀物。身體上方的甲殼有兩部分構成。較大的一半保護豆齒龍的頸部到臀部,並平展開來,幾乎包圍了四肢。較小的部份保護臀部到尾巴基部。甲殼本身由六角型或圓形骨板構成。頭顱骨呈心型且寬廣。
到目前為止,豆齒龍屬有三個已確認種:模式種C. rostratusC. hildegardis、以及C. kuhnschneyderi
豆齒龍

化石記錄

楯齒龍生活在三疊紀(2.48億至2.08億年前),已有的化石記錄表明,龜類是在楯齒龍類即將滅絕的時候才出現的。根據甲殼的有無,楯齒龍類可以分為兩大支系,其中大部分種類都屬於具有甲殼的一支,即豆齒龍類。
根據所在地層特徵和共生的動植物化石來推斷,化石中的豆齒龍存活於中三疊紀。而之前,楯齒龍化石主要發現於歐洲以及中東和北非的個別地點,完整的化石很少。本世紀初我國貴州晚三疊紀地層中也有少量發現,而這次發現的要比之早一百萬年左右。
豆齒龍

化石樣子

豆齒龍化石樣子像現代的烏龜,身長快到2米,是一種龜龍。它背上甲殼由400多片放射狀六邊形的小甲片組成,非常精緻完美。進一步研究表明,它的頭骨枕部還有三枚大型椎狀鱗,而以往發現的豆齒龍都沒有或者只有一片椎狀鱗。
一般人印象中的海怪,像魚龍或蛇頸龍,都有尖利的牙齒,可以撕咬海洋中的動物。但豆齒龍的牙齒像一顆顆豆子,功能跟磨盤一樣,可以磨破、壓碎軟體動物(類似現代的貝類和螺類)堅硬的外殼。
這些獨特的身體結構,有哪些奇特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這件標本對研究楯齒龍類的系統發育及古地理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可以確認的是,這個標本不僅是我國目前最古老和最完整的豆齒龍化石,也代表了該類群中一個全新的屬種,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康氏雕甲龜龍”。
豆齒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