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莫婁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古族名。也稱達末婁或大莫盧。《魏書》有傳。為夫餘人後裔...
豆莫婁國,在勿吉國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舊北扶餘也。在失韋之東,東至於海,方二千里。其人土著,有宮室倉庫。多山陵廣澤,於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地宜五穀,不生...
達末婁,東北古族名。僅見於《新唐書》,學術界認為即北魏時豆莫婁的異譯。來源於北夫余。地域與豆莫婁同(一說其居於清代布特哈城之西境,約指今內蒙古莫力...
此地遠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至三國時期為挹婁地;晉時入寇漫汗;後魏、北齊屬豆莫婁國;隋時分屬靺鞨黑水及北室韋地;唐同之;五代至遼屬五國部;金為扶餘路的轄...
今富裕縣地區為豆莫婁居住地,豆莫婁大體上在今呼蘭河以北,小興安嶺西南,嫩江以東一帶,烏裕爾河流域為其中心地區。“達莫婁自言北夫余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
一作寇莫汗國。初見於《晉書》,謂挹婁西與其境相接(《翰苑》引三國人魚豢撰...史無專傳,近世學者多數認為,北魏之豆莫婁、唐之達莫婁,與其實為一國(一說...
在夫余國滅亡後,有一部分遺民北渡那河(今嫩江下游)建立豆莫婁國自保,723年(開元十一年),其首領朝唐後,為興起的黑水靺鞨兼併。...
十四 勿吉、豆莫婁、烏洛侯、失韋的地理位置和朝貢路線十五 從肅慎、挹婁到女真、滿族埋葬習俗的演變十六 關於遼代長春州置於何時問題的商討十七 長春的歷史沿革...
據夫余故地的勿吉,後同夫餘一部分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與北大余——豆莫婁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構成現代滿族的直接祖...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夫余內亂,在北夫余建立豆莫婁政權,鐵力屬之。五世紀末葉,勿吉滅夫余,鐵力地屬勿吉國。魏晉南北朝時,勿吉靺鞨,發展成七大部落,鐵力境...
南北朝時期,本縣境域為豆莫婁國。[5] 隋時期,境內民族為靺鞨族。[5] 唐時期,境內民族為靺鞨族安東骨部。[5] 遼時期,屬東京道所轄,治所設在遼陽府(今遼寧...
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至589年)明水之地面晉時仍屬夫余,南北朝時屬豆莫婁。隋朝時期(公元581年至618年)明水之地屬南室未。...
戰國到南北朝時為貉、扶餘、寇“伊春嘎山”漫汗和豆莫婁屬地。隋唐時期,屬黑水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部和河北道黑水都督府。[6] 遼宋時期屬東京道女真五國部屬地...
地豆於、豆莫婁等;唐北宋時的秣鞫室韋、契丹、女真、蒙古、漢族等;南宋元明時的女真及蒙古諸部、漢族、索倫諸部(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清及民國的漢族...
東晉安帝時(410年),夫余國被鮮卑族所亡,其部分遺人北渡那河(今松花江),在松嫩平原一帶建立豆莫婁(亦稱大莫盧、達莫婁、大莫婁)部。...
《魏書》說其語言與庫莫奚、契丹和豆莫婁同,《隋書》記其偏處西北方的大室韋“語言不通”,《新唐書》又謂“其語言,靺鞨也”,這些不同記載,又反映了室韋不是...
肅慎曾與之並存一段時間,居住地與夫余、豆莫婁相近,主要是松花江兩岸。具體而言,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東流段和北流段的廣大地區,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
據夫余故地的勿吉,後同夫餘一部分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與北大余——豆莫婁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黑水靺鞨。從南北朝中後期直至隋、唐、...
另:解夫婁為四世檀君高於婁之弟,BC86年被五世檀君高豆莫趕到東部,遂建東扶餘。桓檀古記高句麗 編輯 記載高句麗的歷史。稱,高辰為北扶餘始祖解慕漱的第二個...
《魏書·豆莫婁國傳》雲:豆莫婁國“舊北扶餘也。”《新唐書·流鬼傳》雲:“達末婁自言北扶餘之裔。”這是東夫余即北扶餘,舊北扶餘的可靠證明。由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