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淮南八公山區)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淮南八公山區)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淮南八公山區)是一種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豆腐傳統製作技藝(淮南八公山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 非遺批次:第四批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壽縣八公山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壽縣縣城以北。西漢時為淮南國,山下泉水溢光流彩,清冽甘甜。壽春地區盛產大豆,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中泉水磨豆、喝豆漿的習慣,淮南王劉安入鄉隨俗,並在長期實行黃白方術中,發明了豆腐。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謝綽拾遺》記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劉安,始傳其術於世。"

工藝特徵

陸游詩云:"拭盤推連展,洗釜煮黎祁。"記述了當時做豆腐的工藝流程。壽縣八公山豆腐的製作工序是:選料、浸泡、磨漿、擠漿、煮漿、殺漿、點鹵、壓單、製成。製作中,從擠漿到點滷的計量配比,從對氣候、氣溫的準確把握,都有十分的講究。這些技術都是以當地民眾的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八公山豆腐水晶晶、亮晃晃、顫巍巍,稜角分明,不散不碎,含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健康食品中的佼佼者。

社會影響

壽縣八公山豆腐的製作技術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到繼承和完善。時至今日,不但在我國國內普遍流傳,而且在國外近至東南亞遠至歐美都在使用同樣的技術生產豆腐。唐朝,豆腐之法隨著鑒真東渡傳到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上世紀80年代開始,壽縣與山水相依的淮南市共同主辦多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加強了與國際友人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