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記

《豁然堂記》是明代文學家徐渭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描寫“豁然堂”內外的景觀及其帶給人的感受,引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心若為私利所阻礙,就會變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樣晦暗,以至於外界的事物什麼也看不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豁然堂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徐渭
  • 作品出處:《徐文長全集》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豁然堂記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郡城隍祠,在臥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語其似,大約繚青縈白,髻峙帶澄。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菱蒲蓮芡之產,畊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數十百裡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
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獨規制無法,四蒙以辟,西面鑿牖,僅容兩軀。客主座必東,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而後向之所云諸景,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工既訖,擬其名,以為莫“豁然”宜。
既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當其為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向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徹,即四海之疎,痛癢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白話譯文

越地之中較大的山,像禹穴、香爐、蛾眉、秦望這樣的,有十來座,而小的多到難以計算。至於湖,則統稱之為鑑湖,派生而成的小湖,更是不可勝數了。郡中的城隍廟,在臥龍山的支脈上,廟的西面有一座堂,正處在湖山環繞會合的地方。形容起來,大致是青色環衛,白色縈繞,像女子的發善一樣高聳,如瑩潔的絲帶一樣清澄。而近看可見山腳下的城牆,遠望可看到村落。這中間草木田地錯雜分布,人群、家禽、房屋、疏落掩映,稻黍菱蒲蓮芡這類作物,耕地捕魚用的犁槳等器具,密密紛紛遍布在高低各處。忽而雲飄如煙,忽而月白似雪,從早到晚的變化非常迅疾。周圍數十百里之間,宏大瑰麗與纖小清美的種種景象,無不集中呈現在人的眼前。甚或至於在遊船上飲酒、歌聲笑聲相互應答,就像當年王十朋文中的“蓮女”與“漁郎”,也常點綴其間。
在這時登上這所堂,不管是什麼人,即使有著外來的刺激、內心的焦慮、抑鬱無聊的心事,只要來此四面一望,煩惱憂慮就會立刻消散。而在這裡做官的人,每當宴請過往賓客,也常常把宴會設在這裡。只是這座堂的建造形制不成章法,四面都被牆壁遮蔽住了,西面開的窗子,僅能容下兩人。客人的主座必定朝東,已經背對湖山了,只能起身離座去看景色,一坐下來景色也就隨之消失。這真是白白放棄寬廣明亮,而自取晦暗閉塞。我不滿意它的這種狀況,把西面和南面都開了窗,只留下東邊一堵牆,讓客人坐在東邊面向西邊,靠著几案就能面對湖山,直到宴席結束始終不離景觀。這樣剛才所說的種種景象,才像捨棄閉塞而至於開闊之境,離卻晦暗而來到明亮之處。工程完畢,給它起名,覺得沒有比叫“豁然”更合適的了。
已經命名之後,我又思索它的意義道:唉,人的心也和這一樣啊!當他被私利所障蔽的時候,只知道有我自己的七尺之軀,即使家中的親人,有利害攸關的事發生在他面前,卻好像瞎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不就像原來的湖山,雖然近在眼前,卻被牆遮蔽了一樣嗎?等到障蔽撤除,即使像四海那樣遙遠,痛癢未必發生在我面前,卻鮮明得像無一不盡入我的視野,不就像現在的湖山,雖然遠在百里之外,而由窗戶接通了一樣嗎?這樣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其實很近,而只顧一已的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關鍵就維繫在這上面。這是為這座堂命名的人和登臨這座堂的人,不能不相互勸勉的啊,又哪裡只是為了這湖山呢?既已用這樣的意義來命名,就想讓大家都知道,於是寫了這篇記。

作品賞析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一般指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後記下來的一種文體。《豁然堂記》就是一篇和《岳陽樓記》一樣的將寫景狀物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的“記”。
這篇“記”語言精美,意義深刻。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的山水等人間風物,突出景致的優美,然後寫“豁然堂”名字的由來、“豁然堂”改建前後堂內截然不同的景觀及其給人的感受,點出了去晦塞而即況明的改建原則,最後由“豁然堂”所帶來的人的視野的改變,自然地聯繫到“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的關係。作者由事及理,借物說理,充分表現了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作品層次清晰,描繪景物細緻入微,語言以短句為主,雜以長句,錯落有致,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諸生十餘年,入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參與策劃平倭戰爭,深受器重。胡宗憲下獄,遂浪遊四方。晚年卒於貧病之中。徐渭才情超逸,詩文富有獨創性,書畫自成大家,戲曲名重一時。著作有《徐文長集》、《四聲猿》、《南詞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