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反應性疾病的診治》是由文昭明編寫,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作者:文昭明
- ISBN:9787506717212
- 頁數:434
- 定價:26.00元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10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變態反應和免疫反應
第一節 免疫的發生
一 免疫的發生
二 免疫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免疫應答的分類
一 非特異性免疫
二 特異性免疫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和免疫
第四節 免疫球蛋白
一 單體結構
二 類別
三 分型
第五節 超敏反應
一 I型超敏反應
二 Ⅱ型超敏反應
三 Ⅲ型超敏反應
四 Ⅳ型超敏反應
第二章 特應性疾病的流行病學
第一節 特應性和特應性疾病
一 發病因素
二 自然病程
第二節 特應性疾病的預測及其預防
一 特應性疾病的預測
二 特應性疾病的預防
第三節 特應性母親用藥對胎兒和乳兒的影響
一 懷孕期的免疫特點和用藥
二 特應性母親用藥對乳兒的影響
三 哺乳和懷孕婦女食物的選擇
第三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分類
一 B淋巴細胞(體液)免疫缺陷病
二 聯合免疫缺陷病
三 伴其它嚴重缺損的免疫缺陷病
四 吞噬功能缺陷病
五 血清補體成分缺陷病
第二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 診斷
二 治療
第三節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 原因
二 臨床表現
三 治療
第四節 小兒愛滋病和HIV感染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流行病學
三 傳染途徑
四 臨床表現
五 實驗室檢查
六 診斷
七 治療和預防
第五節 免疫缺陷病與IgE
一 伴IgE生成增加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二 HIV感染和AIDS與IgE升高
第四章 氣傳變應原與臨床變態反應
第一節 常見氣傳變應原
一 室內塵蟎
二 氣傳真菌
三 花粉及花粉症
四 蠶絲
五 與動物有關的變應原
六 室內塵土
七 蟑螂
八 其它
第二節 變應原之間的交叉反應性
第三節 氣傳變應原的定量和純化
一 氣傳變應原的定量
二 變應原提取液的標準化
三 變應原提取液的保存
第五章I型變態反應的體內診斷方法―皮膚試驗
第一節 皮膚試驗的原理和皮試液
一 原理
二 皮試液的選擇
第二節 皮膚試驗的方法
一 皮試前的注意事項
二 皮試部位的選擇
三 方法
第三節 皮膚試驗陽性標準的判定
一 風團和紅暈的測量方法
二 陽性反應的分級
三 陽性反應的解釋
四 假陽性和假陰性反應的原因
五 嬰幼兒皮試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 皮膚試驗不良反應的處理和預防
第六章 激發試驗
第一節 支氣管激發試驗
一 特異氣道反應性的測定
二 非特異氣道反應性的測定
第二節 鼻(黏膜)激發試驗
一 病例和激發物的選擇
二 方法和結果的解釋
第三節 眼結膜激發試驗
一 歷史回顧
二 適應症
三 方法
四 陽性反應和注意事項
五 與其它激發試驗的比較
第四節 口服激發試驗
一 開放排除激發試驗
二 雙盲安慰對照食物攻擊
第七章 特異IgE和IgG的體外檢測方法
第一節 特異IgE和IgG測定的幾種方法
第二節 檢測特異沉澱抗體的雙擴散法
一 方法
二 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一 ELISA測定特異IgE
二 ELISA測定特異IgG
三 測定特異IgE和IgG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 免疫印跡法
一 原理
二 在臨床變態反應中的套用
第八章 臨床變態反應常用藥物
第一節 支氣管擴張藥物
一 腎上腺素能藥物
二 茶鹼類
三 阿托品和異丙托溴銨
第二節 抗炎藥
一 色甘酸鈉和奈多羅米鈉
二 糖皮質類固醇
三 其它抗炎藥
第三節 抗組胺藥
一 作用機制
二 臨床套用
三 不良反應
第九章 免疫療法
第一節 治療機制的探討
一 特異IgG抗體的形成
二 血清特異IgE下降
三 對T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影響
四 釋放炎症介質的細胞反應性減低
第二節 臨床套用
一 目的
二 病例的選擇
三 變應原的選擇
四 治療
第三節 不良反應及其防治
一 局部反應
二 全身反應
三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第四節 停藥後的轉歸和失敗原因
第十章 支氣管哮喘(1)――診斷
第一節 發病及其轉歸
一 臨床發病情況
二 影響發病的因素
三 哮喘的轉歸
第二節 呼吸系統的免疫學特點和病理生理
一 呼吸系統的解剖生理和免疫學特點
二 發病機制
三 病理改變
第三節 臨床表現
第四節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一 病因診斷
二 實驗室檢查
三 X線檢查
四 嚴重度分級
五 診斷
六 鑑別診斷
第十一章 支氣管哮喘(2)――處理
第一節 與患者及其家人建立夥伴關係
第二節 識別和避免哮喘的誘發物
一 減少室內污染
二 變應原的避免
三 禁用致敏藥物
四 防止感冒
第三節 藥物治療
一 哮喘藥物的選擇
二 伴隨症狀的用藥
第四節 支氣管哮喘的免疫療法
第五節 哮喘患者的疫苗接種
第十二章 支氣管哮喘(3)――嬰幼兒哮喘
第一節 嬰幼兒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學特點
第二節 嬰幼兒哮喘的診斷
一 臨床特點
二 診斷
第三節 鑑別診斷
一 病毒感染和細支氣管炎
二 吸入綜合徵
三 異物吸入
四 先天性心血管異常
五 氣管 支氣管異常
六 縱隔腫物
七 囊性纖維化
第四節 喘息性支氣管炎
一 喘息性支氣管炎和嬰幼兒哮喘是一種疾病
二 嬰幼兒哮喘和年長兒哮喘的鑑別
三 兩種嬰幼兒哮喘
第五節 處理
一 環境的控制
二 藥物治療
三 對家長的教育
第十三章 鼻 眼 耳變態反應
第一節 變應性鼻炎
一 鼻的生理功能
二 發病機制和組織改變
三 發病與臨床表現
四 分類
五 病因
六 診斷
七 鑑別診斷
八 處理
第二節 眼變態反應
一 眼的生理功能
二 眼的病理和免疫反應
三 臨床特點
第三節 耳變態反應
第十四章 過敏性肺炎和變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
第一節 過敏性肺炎
一 病因
二 免疫反應和發病機制
三 臨床表現
四 肺功能試驗
五 皮膚試驗
六 實驗室檢查
七 X線檢查
八 診斷與鑑別診斷
九 治療
第二節 變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
一 病因
二 免疫發病機制
三 臨床表現
四 痰液
五 皮膚試驗
六 實驗室檢查
七 胸部X線檢查
八 肺功能測定
九 診斷
十 分期
十一 治療
十二 預後
第十五章 特應性皮炎
第一節 臨床特點
一 瘙癢
二 皮膚損害
三 皮膚感染
第二節 免疫發病機制和免疫病理
一 免疫發病機制
二 與哮喘的免疫相似性
三 免疫病理
第三節 診斷
一 臨床診斷
二 致敏變應原
三 實驗室檢查
四 鑑別診斷
第四節 處理
一 避免變應原和刺激物
二 藥物的套用
三 預防
第十六章 接觸性皮炎
第一節 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
四 診斷
五 處理
第二十三章 嚴重過敏反應
第一節 病因 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
三 病理改變
四 實驗室檢查
第二節 臨床特點
一 發病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和鑑別診斷
第三節 處理和預後
一 處理
二 預防
三 預後
附錄一 縮略字的英文全名和中譯全名或解釋
附錄二 變態反應常用藥物劑量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