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言

《讀莫言》以莫言獲獎為引線,向讀者展示了諾貝爾獎項的由來和發展,莫言獲獎前後,人們對他的期盼與等待、褒獎與猜測,描述了人們對莫言獲獎前後的種種反應和“諾獎”情結,介紹了莫言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的風土人情,回顧了莫言的成長環境、學院生活、部隊歷練以及工作經歷對其寫作的影響,引申分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種種方式,《讀莫言》旁徵博引地剖析了孩子成才需要德才兼備的重要性,引經據典地論述了知識、技能和悟性的關係,辨析了培養孩子學習態度和素養的方式方法,探討了莫言獲獎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文學商業價值,回眸了諾獎與中國的淵源,展望了中國文化百花齊放的前景,總結了莫言對鄉村生活的記憶,敘述了莫言的創作風格和作品特點,莫言的作品以其斑斕的色彩,新奇的感受,豐厚而獨特的想像力,描繪出山東高密東北鄉的文學王國。

基本介紹

  • 書名:讀莫言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頁數:198頁
  • 開本:16
  • 作者:董文宏 任翔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讀莫言》旁徵博引地剖析了孩子成才需要德才兼備的重要性,引經據典地論述了知識、技能和悟性的關係,辨析了培養孩子學習態度和素養的方式方法,探討了莫言獲獎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文學商業價值。

作者簡介

董文宏,1964年5月出生。先後在巨野縣公安局、中共巨野縣委組織部、巨野縣人民檢察院工作。參加工作近三十年,一直從事、主管宣傳調研工作。在工作之餘,勤奮自學,博覽群書,磨礪文筆,有一定獨立思考和文字寫作能力。
任翔,1970年9月出生,法學碩士,自幼喜愛文學創作,學生時期,就不斷有詩歌、散文見諸報刊,工作以後,更是勤於學習,筆耕不輟,每年有數篇文章被發表和轉載。2010年,被山東省人民檢察院評為檢察新聞宣傳先進個人,2011年6月,被評選為中國法學會會員。

圖書目錄

“莫言,請上來!”
“講故事的人”
沾“文豪”氣
躺著中彩
入鄉隨俗
後記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初知莫言,是在《檢察日報》。前些年,時而在報端見莫言的短文,並配以瀟灑的簽名和大腦袋小眼睛的素描頭像。直到201 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才知他摘得桂冠,也才曉得因電影《紅高梁》紅遍全球的張藝謀、姜文、鞏俐,劇本竟是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編,更竊笑自己孤陋寡聞,原來他還曾在檢察日報社工作那么多年,與我們檢察機關有著很深的淵源。倍感親切的是,莫言是山東老鄉,作品中高密東北鄉的故事,在自己的鄉村隱約可見,似曾相識,時有雷同,也有原型,特別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一《蛙》,更像是報告文學,其中的人物、事件、場景、風土人情等,就像是自己老家過去和現在的翻版。莫言長我幾歲,都生在農村,他所思所想所為,很容易引起共鳴。出於莫名其妙的好奇和親切感,我開始關注莫言,大量閱讀莫言的作品,並從影視、網路、報刊等媒體收集關於莫言的種種信息,像集郵似的分門別類的整理,漸漸地,莫言在腦海里清晰起來,潛意識中,他就是一位鄰居大哥,有著同我們農村孩子相仿而又別樣的生活。
有一天,重溫莫言的獲獎演講,其中一段話特別打動我,他說:“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裡。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的確,時下對他的關注和解讀已經給予了過於寬泛、深遠的延伸,注入了太多的內涵,已經遙遙超出了莫言本身,媒體更是編輯杜撰,紙質的、影像的、網路的,應有盡有,莫言本人也在閱讀。我想,自然莫言已經不僅僅是莫言本人,“莫言”是書,何不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瀏覽。於是,我拿起筆,像閱讀名著那樣,做起了筆記,將心目中的莫言寫在紙上,並編排成冊,同家人、朋友、同仁分享。一日,我將初稿交同事任翔審閱,他認為莫言人生旅途中的點滴故事和花絮,很是感人,對成人和孩子均有所觸動和啟迪。出於興趣,他對原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對篇章布局進行了微調,對語言文字也作了進一步的加工潤色,可以說,最終作品是由我們兩人共同完成。
作品中的資料多來自於書籍、報刊、網路和電視等媒體,沒有半點的個人臆造,只是當初沒有出書的打算,對資料的出處記錄不詳,在此,謹對本書中所有被引用資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諒解和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