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故事

莫言的故事

《莫言的故事》全景式的回顧和解讀了莫言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從對他影響彌深的童年生活,到一波三折的求學經歷,再到他起起伏伏的艱辛文學創作生涯,甚至追溯到他的家族的發展歷程。全書濃縮了一代文學大師——莫言的成長與奮鬥之路,如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串聯起成就他攀上文學巔峰的一次次彌足珍貴的人生集錦,濃墨重彩的鋪展開他慷慨激昂的藝術人生。

基本介紹

  • 書名:莫言的故事
  • 作者:陶林 許海峰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60326
  • 外文名:The Story of Mo Yan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莫言的故事》追溯了莫言從才露端倪到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經歷,作者以優美平實的筆調,犀利的文筆,躍然紙上的故事性語言,將一代文學大師的奮鬥歷程一步步鋪展開來。讀這本書,側耳聆聽莫言從種種艱辛到柳暗花明的人生百味,體味他天馬行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肆意揮灑的文字激情。你能身臨其境的從中體悟莫言創作之旅與人生哲學,拂去心靈的躁動與塵埃,獲得心靈的慰藉與精神境界升華。

作者簡介

陶林,作家、文藝批評家。1982年生,2000年開始文學創作、批評和文化研究,寫作各類文學作品四百萬字。他的作品和評論都帶有鮮明的先鋒派印記。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晦暗交疊》、《紅結憶》、《尋找丁香群島》三部,中短篇小說集《一場世界性爭論》,選編《梁啓超語錄》,譯著《李鴻章回憶錄》等,主持編、譯《大師語錄》等多部叢書。
許海峰,男,1980年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宗族的面孔》,中短篇小說集《丟失的臉》,散文集《在村莊讀懂中國》,童話小說《小世界》等,選編《胡適語錄》。

圖書目錄

序言為何是莫言
楔子問鼎諾貝爾
第一章從小看到大
第二章吃相兇猛
第三章童年趣事
第四章才露端倪
第五章謹記“莫言”
第六章愛的教育
第七章莫言前傳
第八章閱讀時光
第九章命運谷底
第十章一線轉機
第十一章人生轉折
第十二章軍旅歲月
第十三章失利高考
第十四章初涉創作
第十五章柳暗花明
第十六章走出困境
第十七章勇闖文壇
第十八章大紅高粱
第十九章天堂蒜薹
第二十章酒國酩酊
第二十一章豐乳肥臀
第二十二章檀香奇刑
第二十三章四十一炮
第二十四章生死疲勞
第二十五章蛙聲隆隆
第二十六章四海有朋
第二十七章載譽生涯
第二十八章莫言的啟示
後記結緣莫言
附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頒獎理由
講故事的人——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文學演講

後記

結緣莫言
與作家莫言先生結緣是由來已久的事情。當然,作為晚輩,我只是他的普通讀者之一,通過他的作品而結緣。並未曾與之相識。
二○一二年十月,莫言先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對中國本土文學界,是破天荒的一件好事。一位中國作家,以純文學的方式,獲得世界文學界的認可,無論怎么看,都是中國文學事業的大喜事。
但隨著莫言的獲獎,許多爭議也紛紛出現了。爭議是難免的,一千個人的眼睛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眼睛裡也有一萬個莫言。
但這當中,有許多的爭議是非常不正常的。有人只是聽其名,就可以做出過格的品藻。或許,只是因為獲獎的這個人,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熟知他的優點和缺點,高興與低落。
只是因為他在身邊,在無禁止的文藝領域,很多聲音就缺少了淡定與寬容。很多國人不能容忍一個吃喝拉撒睡行動坐臥走都在眼前的人,卻得到了遠在天邊的莫大榮耀。他們寧可習慣取得偉大成就的那個人,一直掛在天上,俯瞰自己,或者手握重權大利,那樣內心才能平衡。
然而,他們或許沒有捫心自問,眼中所見的“熟悉”和“很近”,難道就真的如此嗎?他們是否真的了解莫言先生和他的作品?對於這些爭論,莫言先生自己處理得很平靜。他在諾貝爾頒獎演說上,從容地說道:
“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
“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
“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裡。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當然,我沒有資格強迫你們讀我的書。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對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里,更是如此。” 千言萬語,何如莫言。
我是一個讀著莫言先生作品長大的青年。我深知,莫言先生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才橫空出現的,其實,他一直就在那裡。時至今日,我依然記得第一次讀莫言作品的情景。那時距離今天,已近二十年之久。那時,我才十三歲,剛上初一。當年猶在人世間的我大哥,給我郵購了幾本書。其中就有一部莫言先生小說選集,他的小說《紅高粱》、《夜漁》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後來讀大學,進入了中文系。我更有機會大量地閱讀莫言的作品,從有限的生活費中摳出錢來,買全了莫言先生主要著作,簡直成了一個“莫言控”。也因為這些莫言作品,有幸結識了如今的摯友、青年作家陶林先生。
二○○五年,我大學行將畢業,請假在北京某醫院裡陪診我不幸病入膏盲的大哥。在最為焦灼和痛苦的時候,我讀的,還是在小巷書店買的《四十一炮》。
如今,我親愛的哥哥已經故去多年。他送給我的那一本書,那段痛苦、糾結、焦灼和絕望夾雜的經歷,和那陪伴自己痛苦時目的小說一起,安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永遠保留著對往昔最珍貴的見證和記憶。
依然還清晰地記得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十九時零七分那一刻。一直守在電腦前的我,突然看到了螢幕上閃出那條期盼已久的訊息:“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二。一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那一瞬間,我腦袋完全空了,心跳加快胸腔澎湃,真想跑出去大吼幾聲。那種期盼已久的暢快淋漓,與得知自己考上大學的感覺,如出一轍。
作為一個出身農家的平凡青年,我對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且奮進不止的莫言先生有著別樣的感激。我讀過了他無數想像奇詭、豐茂瑰麗的作品,相伴走過了人生的寧寂與低谷,心中總是翹首盼望著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快些寫出來。
我老家在江蘇徐州農村,與莫言的家鄉山東鄉野近在咫尺。諸多民風民俗、歷史經驗、方言土語、衣食住行、生活細節都極其相似。莫言作品中歷史層面的東西,我經常從父母、長輩的講述中,反覆得到印證。而他作品中當今層面的內容,又在我的個人經歷中很細膩地體味過了。
所以,閱讀莫言的作品,我感受到的,都是身邊的故事、身邊的人、身邊的環境和身邊的思維方式。他的真誠和掩飾、他的刻苦和堅持,堅韌和軟弱,陽剛和陰柔,張揚的熱血和冷酷的審視,都在我面前一覽無遺。
在他那些龐大的作品群里,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位貌不驚人,潛意識裡充滿自卑和不安感的中年男人;一位依靠寫作來支撐自信的“黑孩”;一位默默耕耘把隱忍的希望寄托在未來的農民;一位與我老家的親戚朋友並無二致的熟人。
我具有與莫言先生如此相似的特性與個性以及生活環境與經歷,受過委屈罵過娘,吃過野菜見過狼,做過壞事撞過牆。我也曾經歷過藏入草垛、如饑似渴的讀書、感覺母親會因生活困窘而離去等等無數生活細節;我也曾經那樣的孤獨無望孤立無援,也一直為農民的生活境遇感到怨忿不平。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莫言先生,正是因為他能夠如此全面地衝擊我的內心。他從高密鄉間帶著瑰麗的想像、一步又一步、大氣磅礴地走出來,永遠給我希望和鼓舞。
我看過莫言先生所有主要作品,對他的文筆,往往心有戚戚。日後,在自己的創作中,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模仿過莫言的寫作習慣、語言風格、體驗感受和敘述形式。這種亦步亦趨的模仿足足有十年之久,以至於後來我要花很多時間去克制自己的語言,以走出他的影響。我在自己的長篇小說里,曾寫過這樣的段落:
“從楊樹林的樹梢燃起,火不斷前進鋪陳如南村大鼻子家的拾荒生意。火血洗了大半個天空,路過村西頭張邁琛的家,老張正準備宰掉家裡的老牛。老牛拖了一輩子犁。他磨刀,牛在沉默,刀刃流光閃爍映人影時,牛的沉默從眼睛裡流淌出來,浸濕了張邁琛的千層底,他聞到泥土的味道,明白畜生懂了。人掩飾不了身上的殺氣,他猶豫,決定換個方法,一塊黑布蒙上了院子裡唯一的沉默,他掄起開山錘砸下去,牛腦袋裂開,紅的白的進濺出來,牛前腿跪倒,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
“香菸裊裊直上,我癱坐如泥牆委地,泥土裡、梢叢直到空廣的天地,知了嘶啞刮過細微的草葉拂動,泥土隱秘的呻吟升起,墳前的人被黑蝴蝶包裹,掉轉頭,灰黑皮如綢緞的小獸在草叢裡隱約閃現,我抓起一把紙灰,合著泥土揚過去,一團灰黑倏然隱去7。”
顯然,我不自覺地成為莫言先生的學生,訴說他的“千言萬語”。此次,得有良機,有幸能受陶林先生之邀,合作寫作莫言先生的故事。我是非常欣然的。工作最初,我很堅定地認為,寫下莫言先生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對我的巨大影響。
我傾盡所能,和陶林先生一起,把莫言先生的成長與創作經歷,一點一點地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將他的人生經驗和主要作品拿出來,一點一點地介紹給廣大的青少年讀者。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奠言先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本書中,我主要承擔莫言先生生平故事的寫作。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得到最貼近真實的敘述,我們想方設法購買書籍、重讀作品、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並通過儘可能精準的措辭表達出來。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細節上的誤差。這種不確定,其中甚至也包括了莫言先生自己記憶的誤差。畢竟,回憶、描述和印證,只能做到努力走向真實,卻永遠達不到真實。
感謝陶林先生。作為一名優秀的青年作家,他對於莫言生平、創作和作品的梳理和點評精準到位、篤實可信,也通俗易懂,適宜於更多的讀者朋友理解莫言、走進他的作品世界。
像莫言先生一樣,我也是個有著強烈敘述欲望的人,喜歡聽故事,更喜歡講故事、寫小說。故事構成了與殘酷現實相平行的世界,為了向故事致敬,向講故事的人——莫言先生致敬。
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向尊敬的莫言先生學習,繼續體味別人講述的故事,也將繼續講述好我自己的故事。
二○一三年元月九日

序言

為何是莫言
眾所周知,中國作家莫言先生是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了解莫言及其作品的人看來,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在不了解莫言及其作品的人看來,莫言似乎是憑空而至。
無論爭議如何,莫言先生完全是中國本土孕育出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名中文作家,他從學習寫作開始、到作品的發表與傳播,直到獲獎,一直生活在中國。
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看做西方文學中一項重要的“好”的標準(不一定就是“最好”),那么,莫言先生能夠獲獎,證明了處於低谷狀態中的中國文學前沿,實質已經足夠“好”,觸及了世界文學的前沿水平——儘管莫言先生的獲獎,純粹只是他個人的事。
猶然記得獲知莫言先生得獎的那一晚。我忍不住喝了幾口酒,為莫言先生由衷地感到高興。
我不是天才論者。對任何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我以為,成功都非偶然,雖然很多的偶然因素在推動。從高中時代第一次閱讀到《豐乳肥臀》開始,我就一直跟蹤閱讀著莫言,幾乎一字不落地讀完了他現有的全部作品——當然,作為一名中文寫作者,我也讀過當代優秀作家們大部分的著作。
我非常清楚奠言先生的優點與不足,特別是把他放置到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背景中來看。他的優點和不足都那么明亮和獨特,更能凸顯出莫言之所以成為諾貝爾莫言的重要密碼,正如盈與虧都組成了月亮一般。
諾貝爾委員會和瑞典文學院已經詳盡地闡釋了莫言先生獲獎的理由:“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和當代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但在本書的這篇序言中,我仍然想把我所解讀莫言密碼向感興趣的讀者簡單說明一下。你們會在本書的閱讀中,慢慢獲得印證與心證:
首先,他是一個堅定的現代派
現代性的發生,儘管沒有人能夠一句話說清楚什麼是現代性,但它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面貌,包括我們自身。
現代性是一股浪潮。古典的、等級的、崇高的、中心的美學秩序,被它衝擊、沖刷和沖洗,已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人類認識正如人類日趨平等和民主的社會一樣,在現代性當中,完全換了個面貌。 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追求,就是尋求陌生化。莫言的小說似乎都寫的是農村世界裡最土不拉幾,最質樸,最不起眼,最無大意味的東西。“我爺爺”、“我奶奶”的那點破事,高密東北鄉那個土地方的往事、傳說和現狀。可以說,相當地鄉土,也相當地下里巴人,為什麼反而說它“很現代派”呢?
解開這個疑惑很容易。當讀者普遍使用了如今智慧型的手機時,其厚如磚的大哥大就會顯得很“藝術”。與之相同的道理,當讀者擁有了充分發展的現代思維和審美眼光,去閱讀莫言筆下五色斑斕的“高密東北鄉世界”,就會覺得非常野蠻,非常原生態,非常陌生化,非常異形化。特別是小說世界,還經過作家的文筆,被強烈地誇張與變形。
這就是莫言的小說和諸如沈從文那樣溫情脈脈、田園詩般的鄉土小說,或者張愛玲那樣細細碎碎的紅樓夢式古典文字,截然不同的地方。沈從文、張愛玲先生很古典,莫言很現代。
造就這種不一樣中國文學面貌的源頭,就在於魯迅。莫言小說,有很多跟魯迅小說靈魂相通的地方:他們都是用極其現代的眼光審視鄉村世界。不過,由於進入到長篇小說的操作,在藝術表現方面,莫言先生比魯迅先生更加豐富,更加色彩斑斕,更寬廣。
以莫言為標尺,其實整個當代文學,有很多作家的水準,也已經超過民國時代的作家們了。這是當代文學的整體成就。
其次、越是世界,越民族
現代派文學在世界上的崛起,從十八世紀中期的啟蒙運動時代就開始了。這一進程,跟人類整體的現代化是同步的。一直到今天,這一進程依然在持續,並且還要走很長的路。諸國現代文明程度,參差不齊,體現在文學方面。在不同國家裡也有所參差。
莫言投身文學時代,正是中國新一輪“現代化”建設,也正是改革開放的時代。那是個好時代,螺旋上升的時代。以開放的心態,需要學習世界文學的主潮,是那一代有出息的作家的共識。
包括莫言在內的作家們,都希望通過了解世界文學主潮是怎樣看待文學的、創造文學的,從而來成就自己的特色。那一代作家們都很聰明,也很成功,很改革,也很開放,追求日日新,追求篇篇奇。
莫言就是其中的一位脫穎而出者。他選擇走“現代派”之路,起初是來自他的直覺,來自良好的藝術稟賦,來自時代風潮的影響,以後是越寫越自覺,越寫感覺越好。他不但把這種現代小說精神堅持到了今天,而且愈發改革與開放,實在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莫言一直是個低姿態的作家。他一貫的姿態很低,只是為了飛得更高。雖然早歲接受的教育十分貧瘠,但他卻能後發制勝,吞吐氣象,兼容並包。他虛懷若谷地融入到國際文學大潮流中,學得很認真。
他熟讀世界現代文學經典,憑著良好的悟性和勤奮的寫作,去消化吸收。我們既可以從他小說中讀出馬爾克斯、福克納,也可以讀出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世界優秀作家的影子。無論西方各國文學,還是東方日本文學,他都認真地學習長處。學得越多,越能成就自我。他跟川端康成,學習了意象捕捉的能力;跟馬爾克斯學到了另一種表達民族秘史的能力;跟美國福克納學習了“約克納帕塔法縣”寫法,集中而密集的寫山東高密東北鄉“郵票般大小的故鄉”等等。
這點,很令人欽佩,一點也不丟人。幾乎所有藝術家的起步都是從模仿開始,想要模仿的高度,會決定著將要達到的高度:卡夫卡起步之初,要模仿狄更斯;海明威一心想超越托爾斯泰,很多的美國詩人渴望成為李白,甚至是寒山拾得和尚。只要努力去做,做得漂亮,一樣可以造就一片獨一無二的風景。
最後,全球潮流,中國氣派
毫無疑問,莫言是整個世界文學主潮中——魔幻現實主義潮流的殿軍人物。
世界魔幻現實主義潮流的源頭,在蘇俄和拉美。原因恐怕只在於這些地區的現代化理想和現實社會的落差太大了,社會的認識和其實質與現狀差距,顯得光怪陸離,乾奇百怪。
魔幻現實主義引爆了拉美的文學大爆炸。我們最熟知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和他的經典之作《百年孤獨》,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同樣處於這一潮流中,還有諸如古巴作家卡彭鐵爾,代表作《光明世紀》;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代表作《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阿根廷作家科薩塔爾,代表作《跳房子》,及大名鼎鼎的博爾赫斯,代表作《小徑分叉的花園》等;還有一九六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他的代表作有《總統先生》、《玉米人》;以及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小說家略薩,他的代表作《綠房子》等;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代表作《二六六六》等等。
這些作家各有風情,卻都將本國家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潮流融合、個人氣質稟賦,完美地融合。他們普遍關注本國的民族命運,關注國民文化在世界現代化潮流中的斑駁,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藝術手法又無比豐富多樣。
莫言,就是他們在中國的一面鏡子。他學到了這股魔幻現實主義潮流的核心精神,又根據中華的民族文化,加人了自己的創新。用他的話,是不斷地後退並取得不斷地前進。
在他的長篇小說《豐乳肥臀》中,塑造了一輩子戀乳的中西混血兒上官金童。用“豐乳肥臀”來象徵中國大地,用“戀乳”象徵著不肯放棄古典生活的中國人。在長篇小說《檀香刑》中,莫言動用了諸多中國傳統民間的形式,說書般的敘事,地方戲,稗官野史等。
長篇小說《生死疲勞》,更是寫足了東方的精神。小說描寫了土地改革時,高密東北鄉西門屯一個被槍斃的地主西門鬧,經歷著六道輪迴,一世為驢、一世為牛、一世為豬、一世為狗……每次轉世為不同的動物,都未離開這塊土地,並通過他的眼睛來觀察和體味農村世界的變革。這部小說寫得出人意料,形式卻是很古老的章回體。這在別的民族,別的文化體系中,是完全不可能有的。所以,才顯得獨樹一幟,才是真正的“中國氣派”。
好也好壞也好,美也好醜也好,已經變成了紅樓一夢,變成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莫言的文筆像魯迅那樣,意在喚醒大家,夢該結束了,輪迴也應該被打破了。激盪世界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潮流,由現存文明最漫長的中國的作家來殿軍,最恰當不過。對世界文學來說,也最有深意的。
綜而述之,莫言先生的創作,恰如《易經》上的“後”卦。風行天下,推雲播雨,創造新生。他從師法世界開始,直至成就自我,給了我們以無窮的啟示。
本書的寫作,正意在面向廣大青少年,面向力圖深入了解莫言先生的每一位讀者。感謝江蘇文藝社的黃孝陽先生,給了我們溫故這位大師的契機。
在書中,我們將以故事的方式回顧莫言先生的成長和創作歷程,是為莫言的故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走進莫言先生的藝術世界,感受獨特的莫言之魅,本書還精心編整了莫言先生主要作品中短篇和長篇作品,以故事梗概的方式加以介紹,是為莫言所寫的故事。
我和我的朋友、青年小說家許海峰先生共同完成了本書的寫作。我完成了主要作品的選取和評述,而他完成了生平主要故事的整理和撰寫。相攜坎坷成兄弟,有海峰襄助,我的工作如順風揚帆。
猶記得多年前,我們都在大學校園裡做著青春洋溢的文學夢。某一日,我誤推開他宿舍的門,抬頭看到他的床上堆著好幾部莫言先生的作品,大為心動,便開口和他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招呼:“嘿,兄弟,怎么你也讀得下莫言的小說?”
他橫躺床上,頭枕在胳膊里,咧開嘴友善地一笑:“是啊,我覺得就像是我寫出來的。”
我點點頭,老氣橫秋地誇讚說:“不錯,不過要說莫言,你得跟我聊聊——先選幾本,借我瞧瞧。”
光陰荏苒,回想當年我們兩人的年少輕狂,至今不禁要陣陣發笑。但由莫言先生始,我們開始了簡單而有力的友誼,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緣分。
無論是莫言的故事,還是莫言所寫下的故事,都是非常的有趣、非常好的故事。恰如本書所示,好的故事背後,永遠藏著一個好的人。
莫言先生已經給我們帶來了那么多的驚喜、隱痛、深思與沉沉的笑,我們期待著他神思妙想的下一個,更誠摯地期待著中文諾貝爾的下一個。
二○一三年一月十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