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名著:呼嘯山莊

讀經典名著:呼嘯山莊

《讀經典名著:呼嘯山莊(插圖彩繪本完整版)》描寫的雖然只是一座北風呼嘯的孤獨的山莊,可正是在那樣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特定的環境裡,個人的生存經受著最慘痛的考驗,人性的尊嚴面臨著最嚴峻的挑戰,善與惡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決鬥。女作家以非凡的想像力和生命激情,把內心世界最為艱苦卓絕的生命歷程和最為慘痛的心靈創傷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每一位善良而敏感的讀者,無論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牧人,還是太平洋沿岸的漁夫,無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讀過之後都禁不住為之心跳,為之落淚。

基本介紹

  • 書名:讀經典名著:呼嘯山莊
  •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16
  • ISBN:9787530662571
  • 外文名:Wuthering Heights
  • 譯者:沈東子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三達文化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譯者:沈東子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沈東子,廣西桂林人。廣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副編審。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空心人》、《廣西當代作家作品集·沈東子卷》,譯著《呼嘯山莊》、《大盜巴拉巴》、《世界懸念小說選》。小說《美國》獲上海文學小說獎,編輯的《在路上》、《沙丘》、《火的女兒》獲第五、六、七屆全國外國文學圖書三等獎。

媒體推薦

一本好書是一個藝術大師寶貴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銘記的珍藏的血液。
——約翰·彌爾頓 英國詩人、《失樂園》作者
沒有別的事情能比閱讀古人的名著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精神上的樂趣,這樣的書即使唯讀半小時也會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剛強,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
——叔本華 德國著名哲學家
大師們的作品在我們心靈紮根,詩人們的佳句在我們血管中運行。我們輕時讀了書,年老了又把它們記起。
——亨利·赫茲利特 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家
拜讀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辯之才。
——伏爾泰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為人可與比擬的。
——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 馬修·阿話德

序言

荒原上呼嘯而過的狂風
翻開世界文學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有的作家著述浩繁,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成為文壇巨人,如莎翁和托翁;有的作家則把對生命和愛情的看法濃縮於一部作品裡,憑一本書就名垂青史,奠定自己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後者以女作家居多,艾米莉·勃朗特就是其中之一。
艾米莉(1818—1848)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哈渥斯市一個清貧的書香之家,只活了三十歲。三姐夏洛蒂是大名鼎鼎的《簡·愛》的作者,小妹安著有《阿格尼斯·格雷》,哥哥勃蘭威爾和父親派屈克·勃朗特也都有詩文流傳後世。艾米莉一家屬於北部蘇格蘭高地的凱爾特人,父親老勃朗特原先是位愛爾蘭農夫,後來考進劍橋大學聖瓊斯學院,畢業後成了位牧師;母親瑪麗姬·勃蘭威爾是位溫順善良的女子,出生於康沃爾郡,很早就離開了人世。
1842年,二十四歲的艾米莉隨姐姐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學習法文和德文,第二年返回家鄉。這是她生平唯一一次離家遠行。1846年,三姐妹化名出版了一本詩集。1847年,艾米莉用一個男性的名字艾里斯·貝爾出版了《呼嘯山莊》。但是災難緊接著也降臨於這個富於藝術創造力的家庭。1848年9月,勃蘭威爾死於酗酒,12月艾米莉因肺結核而早逝。第二年5月安也撒手人寰。子女眾多的勃朗特一家只剩下了夏洛蒂和老父親,但是夏洛蒂也沒能活到四十歲。艾米莉的大姐瑪麗婭和二姐伊莉莎白早在念寄宿學校時就已夭折。
艾米莉的生活雖不富於傳奇色彩,但是她性格剛強,感情豐富,內心充滿了生命激情,像男孩子一樣喜歡思索。她所就讀過的那所布魯塞爾語言學校校長M.海格曾經這樣說:
艾米莉具有邏輯思維的頭腦和論辯的才能,這在男學生中已
經是不同尋常,而在女學生中更屬罕見。她本該做個男人——做
個了不起的探險家。
艾米莉生活於維多利亞時代。那個時代追求保守的道德準則,但是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反叛意識的偉大作家,尤其是女作家,除了勃朗特三姐妹,同時代的還有簡·奧斯汀、喬治·艾略特、蓋斯凱爾夫人和伊莉莎白·白朗寧等。可以這么說,19世紀初的英國,對外加緊了海外擴張,對內則加強了精神生活的控制,而這種控制反過來又激起了作家們的激烈反抗。
在譯《呼嘯山莊》的過程中,我常常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這部書為什麼被稱為英國文學的經典名著?它既沒有描繪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如雨果或歌德的作品;也沒有表現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如狄更斯或吉卜林的小說。它只是敘述了發生在蘇格蘭北部荒原的一個略為誇張的復仇故事:
一個被人從街頭撿回來的孤兒希思克利夫,從小備受凌辱,
唯獨主人家的千金小姐凱瑟琳卻欣賞他身上的那份野性。長成少
年的希思克利夫對凱瑟琳產生了強烈的愛情。可是世俗的等級觀
念毀滅了他的愛,那分強烈的愛變成了對外界社會的強烈的恨,
進而變成了一個個殘酷無情的復仇陰謀。所有的愛,所有的恨,
最後都化作呼嘯的狂風,掠過孤寂的墳頭,吹向荒涼的原野……
等到譯完全書,我才逐漸明白了這部書的價值,同時也明白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具有怎樣的價值。
《呼嘯山莊》描寫的雖然只是一座北風呼嘯的孤獨的山莊,可正是在那樣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特定的環境裡,個人的生存經受著最慘痛的考驗,人性的尊嚴面臨著最嚴峻的挑戰,善與惡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決鬥。女作家以非凡的想像力和生命激情,把內心世界最為艱苦卓絕的生命歷程和最為慘痛的心靈創傷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每一位善良而敏感的讀者,無論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牧人,還是太平洋沿岸的漁夫,無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讀過之後都禁不住為之心跳,為之落淚。
希思克利夫無疑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理解了希思克利夫的復仇動機,也就理解了艾米莉內心的隱秘。
希思克利夫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童年受盡屈辱,成年飽受壓抑。他在小說中的形象也充滿了蒼涼的意味:衣衫襤褸的街頭棄兒,樹林中額頭血跡斑斑的失戀者,暴風雨中教堂墓地里的掘墓人,茫茫荒原上隨風遊蕩的孤魂……一部《呼嘯山莊》里,每個人都經歷了悲劇。無論是林頓、小林頓還是哈里頓,也無論是伊莎貝拉還是小凱茜,我們都可以產生同情,可是對希思克利夫,卻不是同情兩個字就可以打發的。人們在同情他的同時,還會敬畏他。這就是希思克利夫與眾不同的地方。
在其他人的眼裡,希思克利夫身上充滿了邪惡,但是在《呼嘯山莊》的男性人物當中,跟軟弱的林頓、偽善的約瑟夫、逆來順受的哈里頓和懦怯可欺的小林頓比較起來,他卻是最堅強、最真誠、最無所畏懼也最具有叛逆精神的一個,整部書中也唯有他最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只要他一出現,讀者就凝神靜氣,拭目以待。
他像陡峭的山崖像傷殘的樹幹,像神出鬼沒的幽靈,雖然看上去嚇人.卻自有一種蒼涼的美。他如荒原上呼嘯而過的狂風.充滿了勃發的生命活力。相形之下,林頓們和凱瑟琳們不過是草葉上轉瞬即逝的露珠。
也唯有半人半鬼的希思克利夫,才具有如此強悍的力量終生摯愛著一個女人,一直愛到自己化作荒原上一陣長嘯的風。他對凱瑟琳的感情,與其說是性愛,不如說是對童年記憶的回歸,因此也就更增添了一層純情的光輝。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勇氣,都投入到對凱瑟琳的絕望的愛當中,並且用畢生的精力毫不留情地報復摧殘這愛的邪惡勢力。
面對比自己強大無數倍的命運的力量,希思克利夫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聽從擺布,而是憑自己堅強的意志奮起反抗,猛烈還擊,向命運發起一次又一次無望的挑戰。多少個雪花飄飛的黃昏,多少個寒風呼嘯的夜晚,他獨自行走在荒涼的原野上,苦苦追尋那已被命運無情粉碎的夢想。那種對愛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對命運的不屈不撓的抗爭和對苦難的欣然領受,都體現了一位悲劇人物的英雄特徵。
一個三十歲的未婚女子,能夠把道德的虛偽揭示得如此深刻,把人性的弱點剖析得如此透徹,可見當時的社會生活是多么壓抑,也可見艾米莉本人的情感生活並不幸福。我無從知曉艾米莉的個人生活有過什麼遭遇,但是我固執地認為,艾米莉在希思克利夫身上傾注了她對男人的所有理解,也寄託了她對自然男性的無限嚮往。我甚至以為,在某種程度上,希思克利夫的靈魂就是艾米莉的靈魂,希思克利夫對世界的看法就是艾米莉對世界的看法,因此,希思克利夫的內心悲劇不能不反映出艾米莉·勃朗特的內心悲劇。
《呼嘯山莊》以其驚心動魄的悲劇情節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長篇小說。在它之前或之後,都沒有哪部小說能夠在感情的力度上與它媲美。我們可以舉出喬叟、笛福和司各特,可以舉出哈代、梅瑞狄斯和勞倫斯,還可以舉出普里契特、奧威爾和奧登,沒有哪位作家能夠替代她,因為沒有哪位作家在一部小說里表現出了那么強烈的對愛情的渴求,對自由的熱愛和對自然人性的憧憬,這也就是一百多年以來,她這部小說感動著一代又一代年輕讀者的原因。
《呼嘯山莊》最初問世於1847年。第一版印得較為粗糙。1850年,即艾米莉·勃朗特去世兩年之後,由她姐姐夏洛蒂編輯出版了第二版。夏洛蒂不僅校正了第一版中的印刷錯誤,而且改動了書中的一些標點,特別是修改了書中一些人物的約克郡方言讀音。後來他人對標點和段落作了更多的改動,這些改動連同其他的一些印刷錯誤不斷地出現於以後的一些版本里。1931年牛津出版社的出版家貝西爾·布萊克維爾出版了該書的莎士比亞權威版,恢復了該書1850年版的原貌。
本書主要據1850年版譯出。書前收入了夏洛蒂·勃朗特化名“卡勒·貝爾”為1850年版所寫的《艾里斯與艾克頓·貝爾生平說明》,介紹勃朗特三姐妹,即夏洛蒂、艾米莉和安,是如何化名卡勒、艾里斯和艾克頓·貝爾進行寫作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