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原文,譯文,注釋,啟示,釋義“余”,人物簡介,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才槳汽嚷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她喇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旬狼霸之餘也。”
譯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訥但好學去灑阿獄。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他與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將軍處。他們經常上山收集野生的禾背回賣錢(來維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時董遇都帶著書,有空閒就狼凳龍拿出書誦讀,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沒有改正。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為它作了注釋;對《左氏傳》也下過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了《朱墨別異》。有個跟著董遇學習的人烏影,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船故辨在這之前先讀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讀書多讀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多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多餘時間,下雨的日子是平時的多餘時間。”
注釋
1.質訥(nè):質樸誠實,不善言辭。
2.興平:漢獻帝年號。
3.關中:陝西渭河流域一帶。擾亂:混亂。
4.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國著名學者。段煨:東漢末年將領。
5.穭(lǚ):野生的禾。負販:擔貨販賣。
6.投閒:乘隙。
7.治:研究。
8.訓註:註解。
9.苦渴無日:意思是苦於時間不足。
啟示
1、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2、充分利用一切空餘時間讀書。
釋義“余”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他與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將軍處。他們經常上山打柴背回賣錢(維持生活),
人物簡介
董遇,字季直。弘農人。建安初舉孝廉,稍遷黃門侍郎,後轉冗散。黃國中出為郡守。性格質樸,不善言辭但又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