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甘肅

讀懂甘肅

《讀懂甘肅(中國青年報兩代記者的十年接力記錄)》一部新聞作品集。分為青年故事、感時憂世、生態危情、文化視野,教育即出路和多難如何興邦等六部分,寫於2002年至2012年,均首發於《中國青年報》,是兩代記者對21世紀初的甘肅十年接力記錄,從一個維度和視角,記錄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滄桑變化和這片熱土上人類的命運、表情以及他們的生存故事。 《讀懂甘肅(中國青年報兩代記者的十年接力記錄)》由狄多華、張鵬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rrrrrr
  • 外文名:gggggggg
  • 書名:讀懂甘肅
  •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376頁
  • 開本:16
  • 品牌:甘肅人民出版發行部
  • 作者:狄多華 張鵬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70071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甘肅是一塊奇妙的土地。富裕與貧困,先進與落後,現代與傳統,戈壁荒漠與美好山河,黃土高坡與熊貓駱駝,極為奇妙地混搭在一起。在甘肅這樣的地方工作,是要有一點使命感、責任心和獻身精神的。多華和他的學生先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工作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用他們的筆記錄下了甘肅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偉大曆程,用他們的筆宣傳黨的主張,傳播成功經驗,推廣先進典型,反映民眾期待,應答人民呼喚,探索創新理念,譜就了他們自己的青春之歌。《讀懂甘肅(中國青年報兩代記者的十年接力記錄)》就是他們這段經歷的記錄。讀了《讀懂甘肅(中國青年報兩代記者的十年接力記錄)》,你就會強烈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青春的脈動、甘肅的厚重;你就會由衷地讚揚:這師徒二人,確實把自己的激情寫在了甘肅的山山水水之間,甘肅也確實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兩個奇異的人(狄多華、張鵬),在甘肅這塊奇妙的國土上,寫就了這本奇特的書。對象是老的,觀念是新的;體裁是老的,方法是新的;問題是老的,角度是新的。

作者簡介

狄多華,生於1970,甘肅省民勤縣人,蘭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2002年起任中國青年報社駐甘肅記者站記者、站長,2007年9月回京工作,現任中國青年報社發行部主任、共青團新聞中心副主任。新聞作品獲多項獎勵。甘肅省第八屆“十大傑出青年”,兼任甘肅青聯常委、中央駐甘記者聯誼會副會長。張鵬,生於1987,甘肅省隴西縣人,蘭州大學新聞本科。2006年大學時代進入中國青年報社甘肅記者站實習,2008年南下任南方日報機動記者,2009年9月再回甘肅,開啟中國青年報駐站記者生涯。

媒體推薦

讀了這本書,你就會強烈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青春的脈動、甘肅的厚重。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陳寶生
如果沒有拜謁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中國西北,就沒有資格說到過中國,了解中國。——中國青年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 陳小川
好記者是苦出來的,只有抱定踏實吃苦的決心才能做出一系列不俗的報導。熱愛成就事業,多華和他同事們的職業精神以及作品同樣值得青年記者與學子們學習研讀。
——著名調查記者、經濟觀察報總編助理 王克勤
兩代記者十年接力,用他們的真情觀察,忠實記錄甘肅的發展變化;用他們內心的堅守,明辨是非;用他們理性的思考,客觀解讀社會現實;用他們的勇氣和責任與甘肅同呼吸、共命運。
——甘肅省委外宣辦、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 梁和平
正所謂“文以載道”,真正的新聞人應該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時代新風的塑造者、社會正能量的發現者和推動者。可以說,《讀懂甘肅》的兩位作者正是這樣的新聞人。
——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 張旭晨

圖書目錄

序一 厚土文化脫胎換骨
序二 此序非序
第壹輯 管窺政治
選擇甘肅,你的人生會更精彩
當年同事談溫家寶:他對老同事的感情一點沒變
“一把手”把辦公桌搬上電視
政協委員不盡義務將被取消資格
甘肅省政府委託第三方獨立評價政府績效
政府績效評估呼喚頂層設計
政府高官被點名回答尖銳提問
西部部分地區農村合作醫療現狀調查
縣委書記與大學生話成長成才
中醫“微博問診”背後的西部醫改邏輯
甘肅省委書記為基層調研定規矩
甘肅“微博政務大廳”開張
第貳輯 青春故事
張曉: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
甘肅團組織被譽為“勞務大使”
甘肅團幹部走村入戶長才幹
一批“憤青”踏上志願者之路
素質拓展六學分激活一池春水
蘭州石化築巢引鳳西北飛
石小東:貧困生中的“精神貴族”
“生命禮物”送給農村老人
研製中國秘方終結洋油壟斷
黃土地上破解農民致富密碼
於成學:“豪飲孤獨”的大山義工
“80後”研究生回村創辦幼稚園實踐鄉土教育夢
第叄輯 感時憂世
一個勞動模範的自述:“我是生生被吃窮的”
寸肅6年建不起一個科技館
寸肅天水市兩區更名引發爭議
天水:經營城市為什麼
淮有權監管電信計費這桿秤
誰為12年長假負責
“甘肅第一小康村”村民要求罷免“當家人”
蘭州物價拒不“糾錯”挑戰分級管理
追蹤35萬元醫藥費風波
誰導演了追星悲劇
一個家庭命運的十年變遷
蘭州公交停運風波拷問公交改革
蘭州徵收路橋費遭遇車主“軟抵制”
蘭州計程車停運事件調查
冒名頂替者坐進了縣黨史辦
“中國第一乞丐村”真相調查
甘肅永靖:涉嫌強姦多名在校女生的“黑老大”被公訴
第肆輯 多難興邦
11條生命能喚醒什麼
別了,我的興波兄弟
土石流撕碎了舟曲
告別親人
陰晴月圓村
甘肅岷縣:“這是幾輩人都沒見過的洪水”
平涼牛奶中毒事件調查
血色校車背後的鄉村教育
第伍輯 教育之路
百年蘭大:中國西部的價值符號
蘭州大學:30年,做足“西部文章”
蘭州大學制度保障助推青年教師成長
“高考狀元鄉”:兩千鄉里娃往高處走
高考神話的底色
教育成了西部農民心頭最大的痛
狀元縣“陪讀農民軍”的蝸居生活
民勤:一個西部農業縣的教育突圍
坐著火車去趕考
貧困縣30%的教師想改行
為了貧困生的艱難支撐
惡性循環威脅西部農村教育
甘肅部分高校“破產”隱患凸顯
東部院校挺進西部搶生源
鄉村教師之死
西部貧困高中生急需拉一把
第陸輯 生態危情
民勤綠洲告急
民勤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等待沙塵暴
黑風暴下的民勤
蘭州黃河灘裸露真相
衰竭的“黃河之腎”
敦煌要成為第二個樓蘭?
第柒輯 文化視野
中國第一期刊為何做不大
先救命後治病長城亟待搶救
敦煌旅遊面臨三道坎兒
敦煌文書流失百年祭
甘肅:圖書館離讀者越來越遠
“洮岷花兒”還能吟唱多久
農家書屋照亮農民致富路
在歷史坐標中思考西部大開發
關於這本書
想起“筆耕”這個詞
甘肅是個寂寞的地方
讀多華
我的“學生”狄多華
好新聞的六大標準
男記者寫稿就像女人生孩子
與地方政府的另類合作
總要有人讀懂西部

文摘

選擇甘肅,你的人生會更精彩
“反差很大,感觸很多,教育很深!”
2001年底由江蘇省調至甘肅並任甘肅省常務副省長的徐守盛,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談起這幾年在第一線走過看過的感受,一連用了三個“很”字。他說,感慨過後,揮之不去的念頭就是:“這裡要做的事很多,可做的事很多,做事的空間很大很大,而一切都和人才息息相關。”
他說,甘肅全省專業技術人才僅占全省人口的1.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77%的人才又集中在蘭州市,地區和縣以下,特別是鄉鎮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就行業、產業分布來講,農林牧專業人才和企業工程技術人才所占比例嚴重偏低。全省人才隊伍補充數量、改善結構、提高素質的任務很重。而這些,又主要依賴於大學畢業生就業來解決。
稍作沉思,徐守盛語氣肯定地說:“這是不是說我們這兒就沒有人才了呢?不是。眾所周知,甘肅的教育科研實力在全國算是比較強的。僅今年,省內22所非師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有4萬人,但到目前簽約率尚不足50%。人才是不是多了呢?不多!主要是結構問題和供需矛盾。”
“我們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我們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我們又普遍缺編制,人滿為患。全國平均42人養1個吃皇糧的人員,而在我們這兒,平均二三十個人就養一個吃皇糧的。所以我們要下決心清退一批不合格人員,堵住其他一切口子,把受過高等教育,受過專業訓練,有抱負的青年補充到鄉鎮一級去。力求每個鄉鎮至少要有1至2名大學畢業生,逐步改善鄉鎮幹部知識結構、理論素養。其實,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已經在推動。去年我們選拔了90名優秀畢業生到鄉鎮,今年至少要增加到300名以上。”
“所以,我們舉雙手歡迎團中央、教育部牽頭實施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歡迎有志青年來甘肅建功立業,謀求發展。我們將盡全力為志願者創造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拿過案頭資料,徐守盛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該省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舉措。有的舉措,在整個西部頗具開創性。
該省規定,科技成果擁有者可自主選擇適合技術特點和發展要求的成果轉化方式和分配方式。單位允許在職務成果轉化收益的20~49%以內,由有貢獻人員協商進行分配,其中對第一完成人的分配額不低於40%。
在甘兩院院士的醫療保健、交通工具、住房等工作生活待遇可按照副省級幹部標準執行。博導和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在享受政府津貼的同時,子女可不受“就近入學”的限制。全省每年要評選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重獎科技功臣60萬元。
對於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待遇可根據實際需要,實行年薪制、周薪制、個人特殊股金、個人特殊社會保險等多種分配方式。
對到老少邊窮縣以下單位就業的非本地生源本科畢業生,實施一次性獎勵。對自願到蘭州以外各地區工作的非甘肅生源短線專業畢業生,給予一次性安家補助,研究生5000元,本科生3000元。
言辭真誠懇切,政策如數家珍,一位西部省長招賢納士之迫切心情躍然紙上。
大學生就業,既要靠市場選擇這隻無形的手,同時也要靠政府巨觀調控這隻有形的手。雙輪驅動,問題會解決得更好一些。為了實施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甘肅省政府立即研究決定,至少接受500名以上的志願者。到6月12日,已落實可接受志願者的縣33個,志願者崗位1100多個。
徐守盛說,如果讓他面對服務西部的志願者,他會大聲說:“甘肅是個幹事創業的地方。甘肅正處在大改革、大調整、大發展的階段,許多領域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這裡大有可為。來甘肅,做事的空間大,成就的空間也大。2600萬甘肅人民張開雙臂歡迎所有有志青年來甘肅建功立業。選擇甘肅,選擇西部,你的人生會更加精彩!”
_2003年6月22日
當年同事談溫家寶:
他對老同事的感情一點沒變
聽說要選新總理,今天一早,在距北京近3000公里之遙的甘肅省酒泉市,幾位老友相約在退休幹部馬海山家裡,收看中央電視台直播選舉結果。
老人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唯恐錯過一個細節。選舉結果一產生,他們就孩童般地鼓掌慶賀——因為,今天當選的新總理,就是當年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過的溫家寶同志。
幾天前,記者赴千里河西——酒泉市,尋訪當年與溫家寶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老同事、老朋友,了解到不少他在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隊工作、生活的11年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和溫家寶同在力學隊五分隊礦產組工作過的馬海山老人,清楚地記得:一次,分隊在一個叫小龍口的地方作業時,突遇罕見的暴雨,一米見方的石頭被河水沖得亂跑。大家只好動手拆了靠近河邊的帳篷。可不久,背後山上的土石流又步步逼近。前後夾擊,情況十分危險。身為技術員的溫家寶,雖是第一年參加野外工作,可既不慌也不亂,從容配合大家,藉助駱駝一起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還有一次,35年前,分隊拉到甘肅臨澤縣北50多公里的野外作業。不知為什麼,好久不見給養車輛。大夥的蔬菜已經斷了,眼瞅著又要斷糧。“我提出徒步外出求援。溫家寶主動要求參加。一路上,山路崎嶇,沒遮沒攔的日頭很毒,把腳下的沙石曬得滾燙。可溫家寶沒叫一聲苦,沒喊一聲累,和我相互鼓勵著趕路,六七個小時走出40多公里,直到尋見給養車。” 80高齡的白志榮老人,時任政治處負責人。他力主把讀研究生時專攻構造地質的溫家寶上調至地質力學隊政治處任政治幹事。白志榮堅持認為,未來力學隊班子裡,就應該有像溫家寶這樣學地質出身、對業務具有發言權的領導。為此,他和同樣愛才的總工程師好一番爭論。因為總工想讓溫家寶走純技術的路子。
讓白志榮老人感動的是,30多年過去了,溫家寶的職位一步步升遷,可對老同事們的感情一點沒變。老人高興地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指著一張與溫家寶的合影讓記者看。
那是去年8月底,溫家寶到酒泉視察工作,公務那么忙,仍抽出40分鐘與老同事們見了面。“當著那么多的人,說我是他的老首長,人好、心寬。我說可別那么說,太客氣了!與我合影時,他拉著我的手,與我肩並著肩。我怕別人看見了不好,手往後縮,可他竟微笑著示意我往前。”
這位老人一個勁地強調:“不是人家當總理了,我們揀好的說。溫家寶一貫平等待人。無論是他當政治處負責人還是力學隊副隊長,民眾對他的印象都非常好。”
對於溫家寶的當選,曾在地質力學隊與溫家寶搭過班子的馮俊國說:“溫家寶當選國務院總理,眾望所歸啊!我們相信,他能帶領新一屆政府為我國全面實現小康作出更大的貢獻。”P5-8

序言

狄多華和張鵬都是我的同事,一起供職於我們熱愛的中國青年報。他們都是讓我驕傲的記者。我們一起關注著中國前行的腳步,更關注西北前行的腳步。因為我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也生活在這片厚土上。
四十多年前,那時我在蘭州當兵,也曾走過陝甘寧青。一次乘一架老舊的雙翼軍用飛機從蘭州的焦家灣機場飛酒泉。時值傍晚,深秋的斜陽從西邊照著嘉峪關古城,迎著落日的古城被染得血紅,背著落日的一面是黑色的。從空中看,陰陽昏曉。尤其嘉峪關坐落在空曠的大漠之中,竟是如此悲壯。我想高適、王昌齡的那些邊塞詩,一定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寫的。溫婉的江南,怎么能寫出那些金戈鐵馬的詩句?中國雜糅著陰陽之美,但是西北是男性的。如果沒有拜謁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中國西北,就沒有資格說到過中國,了解中國。如果不了解西北的往世今生,又有什麼理由在這位蒼涼的男性面前表現出優越?
這塊厚土承載的歷史太厚重了,前行的步子未必輕快,但是步子的幅度已經驚人。如果誰看到歐洲的CPS導航系統幾乎是不用更新的,因為德國斯圖加特的建築除了二戰被摧毀的有過一些重建之外,變化甚微,那就能理解甘肅其實在脫胎換骨。
我在青春期、成熟期長於斯,視作第二故鄉。我盼望甘肅能從厚土文化的優越中脫胎換骨,厚土文化的價值觀是可以包容任何新文化的。
權作序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