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常道直君<學校風潮之研究>》是余家菊所著作品,出自於《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讀常道直君《學校風潮之研究》
- 作者:余家菊
- 作品出處: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朋友常道直君以所作《民國十一年度學校風潮之具體研究》(此文載本志本年第四號,編者附識)郵示,且告以此問題所關臭刪少甚大,務必發表謎宙意見。厚意可感;但因事忙,未能如願,現在拉雜書此,聊湊熱鬧而已。
常君運用統計,十分審慎;就學術言,這是我最滿意的一件事。統計是表明事實捉朽多愚;而解釋統計,則是說明事實。解釋一經錯謬,雖有事實在前,而持說仍不免違反事實,所以統計能利人亦能害人。當現在初用科學的方法以為教育研究的時代,很有慎重解釋之必要。不然,“差以毫釐,謬以千里”;與其聽命於不健全的科學研究,實不如歸依常識猶為得計。即如中學與大學風潮孰多,據統計表,明明是中學多,恐怕不免因此有人更說中等教育尤為不好,而用它作為孟祿評語之又一院牛屑證明。然而常君不如此;常君指出這是因為現立學校中學棕籃寒民較大學多過好幾十倍的緣故。常君細密處多類此。但美中似有不足的,則為關於風潮時期的解析。據表,暑假以後,風潮最多;常君因推論“學校多以秋季為學年之始,一切較大的變動皆集中於此時期,故引起風潮之機會亦較多”。常君的推論是否正確,未敢武斷;然而據此就下推論,似乎稍欠審慎。為什放兆戀么呢?以九月與五月較,九月只多一起;以十月與五月較,十月亦只多三起;此一起三起之多,不能說有什麼表義(significance)。風潮最多的是十一月。十一月距開學時期已過好遠。所以風潮的頻繁與學校的始業究竟有無何種關係,似乎未能遽下判斷。我覺得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研究風潮時期與風潮原因有無關係。將每月風潮的原因都列出,看看分配的情形有無表義,然後上述的問題也可隨以解決,不知常君以為何如?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余家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余家菊(1898—1976),字景陶,又字子淵,湖北黃陂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12年就讀於文華大學預科,後轉中華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中華大學本科中國哲學門。畢業後留校任教。1919年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初肄業於北京高師教育研究科。1922年留學英國。1924年回國後,在武昌高師、河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馮庸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曾任國民政府的“國民參政會”參議員和閥店旬國民政府委員。1949年後,寓居台北。1976年5月12日,在台北市逝世。余家菊思想明銳,社會洞察力強,其同窗摯友惲代英評價他“思想頗密亦勇猛”,乃“吾友亦吾師”。他平生著述甚豐,其中有關教育的論述,頗能結合近代中國的社會實際,尤其能針對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進程的現實問題,提出一些頗有獨創性的見解,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樹甚多、貢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