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甲套

護甲套

“護指套”又稱“護甲套”。大家熟識護指套大都處於清朝後宮電視劇里。其實護甲套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出現過。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只是到了清朝。後宮娘娘們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樣式也繁密了許多。滿族女子喜歡留長指甲,女性手指的纖細柔長,除與生俱來的天賦條件外,還可以藉助裝飾的手段,那就是將指甲蓄長。蓄甲之風,源遠流長。據《韓非子》一書記載:戰國時韓國國君韓昭侯周圍的侍臣,即全都蓄著長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護甲套
  • 有關史料:《韓非子》
  • 別名:護指套
  • 作用:將指甲蓄長
簡介,作用,

簡介

清代護指傳世實物較多,製作也更為精緻。絕大多數以金銀製成,隨著指甲的增長,護指的長度也明顯增加,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美國畫家為慈禧太后所畫的油畫肖像中,慈禧的手上就戴著以金、玉兩種質料製成的長護指。

作用

清宮的皇后、嬪妃,極喜歡蓄指甲。一般來說,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為了保護這種細長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個套筒,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這就是人們俗稱為護指的器物。除大拇指需要靈活不受限制外,其餘各指均可飾戴,既可以對稱成套地戴,也可以單手或單指戴飾。清宮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瑯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
中國古代婦女蓄指及飾戴護指套的傳統由來已久,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護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盛唐時期的貴族婦女除重視不同形式的髮型以外,在精心修飾面容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手的裝飾。當時的男子對於女性美的評判標準不光是豐腴的身段和嬌好的面孔,還很在乎女性的雙手。唐代詩人韓翭專作《詠手》詩來讚美女性的雙手:“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背人細睰垂胭,向鏡輕勻襯臉霞。悵望昔逢褰繡幔,依稀曾見托金車。後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玉筍芽即是讚美、形容女性纖柔修長的指尖,如剛生出的鮮嫩筍芽一樣。
滿族女子配戴護甲套的真實照片滿族女子配戴護甲套的真實照片
清代傳世的指甲套很多,這可能與滿族婦女的盛裝有聯繫。滿族貴婦梳兩把頭,髮髻高聳向上伸延;厚達四、五寸的高底鞋將腳部托起;上衣袖口呈馬蹄狀將手背遮蓋;雙手飾戴纖長的護指,可以達到與服飾和諧統一的裝飾目的。試想如果梳著高聳的髮髻,穿上半尺厚的鞋子,寬肥的馬蹄袖下是短而禿的手指,從唯美主義的角度來衡量、來審觀,是很不搭配的。滿族貴婦的盛裝十分適合護指的飾戴。所以清代十分流行,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向精、美、貴的趨勢發展,使女性的護指套形成一種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