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人詩是詩的一種寫作方法。以議論為詩,是違反詩歌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反映生活這一特殊規律的,應堅決反對。但議論入詩,卻不應籠統排斥。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不少寓理於情,融情於理的精彩議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議論入詩
- 定義:詩的一種寫作方法
- 類別:寫作方法
議論人詩是詩的一種寫作方法。以議論為詩,是違反詩歌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反映生活這一特殊規律的,應堅決反對。但議論入詩,卻不應籠統排斥。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不少寓理於情,融情於理的精彩議論。
議論人詩是詩的一種寫作方法。以議論為詩,是違反詩歌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反映生活這一特殊規律的,應堅決反對。但議論入詩,卻不應籠統排斥。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不少寓理於情,融情於理的精彩議論。像杜甫《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
議論入詩,自成背戾是明清之際王夫之用語。指詩與議論的特性相背。在《古詩評選》卷四中提出。主張嚴格區分詩與議論,反對以議論入詩。認為詩立風旨以生議論,若先為之論,則言未窮而意已先竭,無以生人之心。批評“唐宋人於理求奇,有議論而無歌詠,則胡不廢詩而著論辯也”(《古詩評選》卷五)。強調詩歌...
詞作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善於用典、化用前人詩句和運用俗語、諺語入詩。豪邁是這首詞的基調。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
以議論入詩 在以文入詩的同時,韓愈還無視古典詩歌重形象、重比興、重趣味的傳統,屢屢在詩中大發議論,直接表述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形成了以議論入詩的特點。《薦士》、《醉贈張秘書》、《汴泗交流贈張僕射》等詩都穿插有議論,其《謝自然詩》“余聞古夏後”以下36句,《贈侯喜》“是時候生與韓子”以下...
《謝自然詩》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半部分敘述女道士謝自然出家學道、玩弄騙術、迷惑民眾的經過;後半部分用大量事實和道理弘揚正道,批駁邪說,教育民眾。全篇雖以議論入詩,但平易近人,頗為淺切。作品原文 謝自然詩¹ 果州南充縣²,寒女謝自然³。童騃無所識⁴,但聞有神仙⁵...
妙處全在三段凌空議論,無此即嫌平直,古詩章法通古文,觀此益信。” 方東樹也評此詩曰:“一段來歷,一段寫字,一段敘初年己事,抵一篇傳記。夾敘夾議,容易解。”韓愈以議論入詩這一點對宋代詩歌影響最大。嚴羽《滄浪詩話》指責江西詩派“以議論為詩”,宋人即直接承襲韓愈的藝術風格而來。主要影響 以文為...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名家點評 宋代蘇軾《東坡志林》:仆嘗夢見人,雲是杜子美,謂仆曰:“世人多誤解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的精彩處在於深含文化底蘊,於議論風生中發精闢見解,給人以啟示。作品原文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蹟猶龍騰。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
詩歌由虛到實,由議論到敘事,緊接著就將自己未能和妻子面別的前後經過敘寫出來。自己要“奉時役”,要和自己的妻子相距一天天遙遠,遣車想讓妻子回來面別,誰知妻子竟不能回來,看到妻子捎來的信,心情悽愴,“臨食不能飯”,痴坐空室,長夜不眠。這段敘述不事假借,不用比興,只是敷陳其事,但由於敘事中...
《桃源圖》是唐朝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巧妙地借王維、劉禹錫等的“桃源仙境”之說,摒排眾議,指出朝代神仙之說的荒唐,認為桃園的本來面目只不過傳說。全詩以議論始又以議論終,中間夾以桃源故實的鋪敘與桃源圖畫的描繪,從而使議論新而不空,描敘平中見奇。作品原文 桃源圖 神仙有無何渺茫¹,...
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雲...
《有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謂非是宋玉要以微辭托諷,而是因為楚襄王沉迷夢中遲遲不覺醒,故作《高唐賦》以諷喻。後兩句謂此賦既成,後來一切表現男女愛情的作品,都被懷疑為別有寄託之詩。這首即事議論之詩,借宋玉以寫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辭委婉。作品原文 有感 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
《丁督護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描繪了勞動人民在炎熱的季節里拖船的勞苦情景,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不顧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風格沉鬱的現實主義詩篇。全詩描寫與議論相結合,突出描寫民夫拖船的痛苦,然後在描寫的基礎上抒發議論,揭示勞動人民的痛苦沒有終結...
“聊且夜行游,游彼雙闕間’’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從議論轉入描寫。“文昌郁雲興,迎風高中天。春鳩鳴飛棟,流猋激欞軒”四句,以誇張的筆法、工整的對仗、華美的辭采描繪了鄴都宮觀的巍峨壯麗,並且寫得有聲有色、動靜相映。這一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出曹植詩”辭采華茂“及鍊字造句的特色。作者著力突出宮闕之...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
”此說旨在闡明詩中之情與理的關係及詩外之詩與學術著作的關係,從而給詩以恰當的定性。儒家詩論,關鍵是“發乎情,止乎禮義”一語。但在歷史發展中,一些人強調“發乎情”,反對以理節情和以理入詩,遂丟棄了“止乎禮義”,偏離了儒學本旨。宋代嚴羽(主要反對以理入詩)、明代李贄、袁宏道等(主要反對以...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敘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名家點評 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詹福瑞《李白詩全譯》:“此詩言時不我待,要及時行樂之意。”作者簡介 李白(...
”所謂“細密”、“刻抉入里”,一方面指宋詩對客觀事物的描摹,趨於求新、求細,形容盡致,纖微畢現,與唐詩的渾成淳滀(tingxù)各異其趣;另一方面指宋詩對用典、對仗、句法、用韻、聲調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詳密緻。與上述幾點相聯繫,宋詩又呈現出議論化、散文化和以才學為詩的傾向,則對詩歌藝術的發展...
詩話論及古今詩人,認為“詩妙於子建,成於李杜,而坏於蘇黃”。對蘇軾的“以議論為詩”和黃庭堅的“補綴奇字”,“冶容太甚”首先正面提出反對意見,並尖銳指出蘇黃的“用事押韻”,乃“詩人中一害”。只有使“蘇黃習氣淨盡”,方可以論唐人詩。其時,蘇黃正被奉為詩壇圭臬,在此情況下,詩話對蘇黃習氣提出批評...
此處議論部分層層推出,條理井然,虛實相間。綜觀全詩,此詩衍化古辭“結交在相得,骨肉何必親”而來,但鑄以新意。名家點評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白之受知,明皇禮遇殊絕。當時王公貴人交遊亦眾,潯陽既敗,莫為省記,故以嚴陵光武及管鮑為比,言管蔡者事之緣起如此也。卒之為白納官贖罪者,郭子儀也,亦可以無憾...
《桃源行》是宋朝王安石所寫的一首古詩。全詩一反歷來桃源詩以景象描寫為主的傳統,而主要由議論出之;作者洗削桃源傳說的神仙色彩,而著眼於歷史的興亡,展示一個真實存在的人間世界。詩中既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又道出了對“雖有父子無君臣”的淳樸平等社會的嚮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堯舜的理想,充分體現政治家的詩...
五代時期七言律詩乏善可陳。宋代七律創作延續了杜甫和中晚唐詩人的創新努力並在“江西詩派”手中逐漸定型,走出了一條以理趣見長、以議論為詩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詩逐漸衰落。詩體格律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
詩歌方面,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也給予南宋金元詩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詩派以深刻的影響。但是,由於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帶有“正統”觀念,也有要求文學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意味,助長了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為詩”的概念化傾向,為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這就表現出這一革新運動在思想上的歷史局限。
足見議論之高,識見之卓。尾聯“《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六朝帝王憑恃天險、縱情享樂而國亡,歷史的教訓並沒有被後世記取。詩人以《玉樹後庭花》尚在流行暗示當今唐代的統治者依託關中百二山河之險,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正步著六朝的後塵,其後果是不堪構想的。《玉樹後庭花》是公認的亡國之音。詩...
詩人通過這首詩告誡人們要發揚不斷創新的精神,可謂言簡意賅。詩中議論的是詩歌創新問題,卻從“滿眼生機”“天工人巧日爭新”的景象寫起,不但順理成章,而且避免了平空地泛泛而論,足見構思上的良苦用心。其二 第二首的主旨在於闡述發展創新的詩學觀,可以看作是補充第一首的未盡之意。通篇是直說,不講求...
《塞上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以抑制憤激的筆調,描寫胡地秋寒,戍邊將士孤軍轉戰的艱苦,以及功多反而獲罪的不公平現象,寄寓著作者對邊疆愛國將士深深的同情和對朝廷是非不分的強烈不滿。全詩敘事議論,皆有所指,增強了詩的說服力,讀來頗為震撼人心。作品原文 塞上曲 秋風夜渡河,吹...
五代律詩乏善可陳。宋代律詩創作延續了杜甫和中晚唐詩人的創新努力並在“江西詩派”手中將之逐漸定型,走出了一條以理趣見長、以議論為詩的新路子,其七律成就較高,五律佳作較少。元代律詩有一定成就,五律有一些佳作。自明清以下,律詩逐漸衰落。形式特徵 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