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議政貝勒
- 朝代:清朝
- 解釋:非旗主貝勒而參與議處國政者
- 設立時間:後金天命七年
清入關前非旗主貝勒而參與議處國政者之統稱。後金天命七年(1622)後,努爾哈赤實行八貝勒共治國政之制。八貝勒即八旗之旗主貝勒,又稱“主旗貝勒”。此外,非旗主之貝勒,亦有參與議政者,如德格類、杜度、阿巴泰等,是為“議政貝勒”,以別於主旗貝勒。
清入關前非旗主貝勒而參與議處國政者之統稱。後金天命七年(1622)後,努爾哈赤實行八貝勒共治國政之制。八貝勒即八旗之旗主貝勒,又稱“主旗貝勒”。此外,非旗...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命代善等四大貝勒輪值國政,此似應為設議政王之始。天命七年,努爾哈赤又命皇子八人俱為和碩貝勒,是為議政王,八人共議國政,也稱“八王共...
但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他們稱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後,這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
議政大臣,清朝官名。清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後,又置議政五大臣及理事十大臣共理政刑。 清初設議政大臣制,即議政王大臣會議,亦稱“國議”。“協定國政,軍國大事,...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滿族宗王、八旗、貝勒等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制度。......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滿族宗王、八旗、貝勒等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
官制名。後金建國之初的國務大臣。後金天命元年(1616)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置議政五大臣共聽國政, 斷理獄訟。...
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制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
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
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