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井田阡陌

《議井田阡陌》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議井田阡陌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議井田阡陌,息游惰止兼併實版圖
問: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別都鄙之名。其為名制,可得而知乎?其為功利,可得而聞乎?
又問:自秦壞井田,漢修阡陌,兼併大啟,游惰實繁。雖歷代因循,誠恐弊深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慮失業而擾人。既廢之甚難,又復之非便,斟酌其道,何者得中?
臣聞王者之貴,生於人焉;王者之富,生於地焉。故不知地之數,則生業無從而定,財征無從而平也;不知人之數,則食力無從而計,軍役無從而均也。不均不平,則地雖廣,人雖多,徒有富之名,而無富之實。是以先王度土田之廣狹,畫為夫井,量人戶之眾寡,分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闢土,邑居足以處眾,人力足以安家,野無餘田,以啟專利,邑無餘室,以容遊人,逃刑避役者,往無所之,敗業遷居者,來無所處,於是生業相因,食力相濟,其出財征也,不待征書而已平矣,其起軍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後天子可以稱萬乘之貴,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後,厥制崩壞,故井田廢則游惰之路啟,阡陌作則兼併之門開,至使貧苦者無容足立錐之居,富強者專籠山絡野之利,故自秦漢,迄於聖朝,因循未遷,積習成弊。然臣以為井田者,廢之頗久,復之稍難,未可盡行,且宜漸制。何以言之?昔商鞅開秦之利也,蕩然廢之,故千載之間,豪奢者得其計;王莽革漢之弊也,卒然復之,故一時之間,農桑者失其業。斯則不可久廢、不可速成之明驗也。故臣請斟酌時宜,參詳古制,大抵人稀土廣者,且修其阡陌,戶繁鄉狹者,則復以井田,使都鄙漸有名,家夫漸有數。夫然,則井邑兵田之地,眾寡相維;門閭族黨之居,有亡相保。相維則兼併者何所取,相保則游惰者何所容?如此則庶乎人無浮心,地無遺力,財產豐足,賦役平均,市利歸於農,生業著於地者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