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jí,意思是經翻譯的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譯籍
- 拼音:yì jí
- 注音:ㄧˋ ㄐㄧˊ
- 釋義:經翻譯的典籍
譯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jí,意思是經翻譯的典籍。
譯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jí,意思是經翻譯的典籍。...... 譯籍編輯 鎖定 譯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jí,意思是經翻譯的典籍。 [1] ...
譯(譯)yì , 把一種語言文字依照原義改變成另一種語言文字:~本。~文。~注。~著。~制。~音。口~。筆~。意~。直~。翻~。鄭碼:SXBI,U:8BD1,...
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熱巴巾,803—841,即漢文文獻《唐書》所記的可黎可足)時,集藏、印著名譯師,專設譯場,統一譯名,規定譯例,校訂舊譯經典,新譯顯密經典,...
一、大乘空宗譯籍之美學傾向1.大品般若經譯籍:空寂為美2.維摩詰經譯籍:俗中求真3.中觀經譯籍:“涅柴樂”即“無涅槊樂”二、大乘有宗譯籍之美學傾向...
他所譯經論及講述疏記,據《歷代三寶記》所載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內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
竺法護是譯經家的稱謂。鳩摩羅什尚未來到中國以前,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家就是竺法護。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即竺法護以《正法華經》為題譯出,...
此中“五失本”,指允許譯文在語法修辭和體裁結構上同原本有所差別,以適應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文風,“三不易”要求譯籍所傳旨趣能適應不同時代、國家習俗和民眾需要...
攝論師真諦的主要譯籍 編輯 太清4年(550年) 譯《十七地論》五卷、《中論》一卷、《如實論》一卷、《三世分別論》一卷。承聖元年~4年(552~553年)譯《...
這種傾向,形成難陀譯籍的特徵,並對此後的譯經產生影響。實叉難陀流傳疑惑 編輯 以《大乘起信論》的重譯歸之於難陀是很有問題的,初出於隋代而盛行於唐代的《...
佛教典籍選刊選有重要的佛教史籍,也有中國佛教幾個主要宗派(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的代表性著作,還有與中國佛學淵源關係較深的佛教譯籍。...
當時雖南北分裂,而譯事不輟,經錄所撰漸多,體制日趨定型。分經、律、論,判大、小乘;再別為有譯人、無譯人和卷數;標明抄經異譯,疑經、偽籍以及存佚經目...
經錄,即佛教經籍的目錄。稱眾經錄、內典錄、釋教錄、法寶錄等。經錄的起源甚早。自後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經典的翻譯隨之而興,其後譯籍日富,部帙增多,於是...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聚淨戒這個名稱最初見於陳、隋之際天台家等有關著述,但其內容早已見諸譯籍。...
3 唐代譯經 ▪ 譯師 ▪ 譯籍 ▪ 佛典 4 宗派 ▪ 天台宗 ▪ 三論宗 ▪ 慈恩宗 ▪ 律宗 ▪ 賢首宗 ▪ 密宗 ▪ 禪宗...